炮灰的人生2(快穿)倾碧悠然
第597章 独女 十六
折腾了这大半夜, 目的没能达到,还弄得这帮狼狈,周兴财满心无力。
却也知道,再折腾下去, 除了让自己丢脸之外, 情形不会有任何好转。
他浑身疲惫不堪, 深觉走路回去太费劲,干脆又去找了个牛车,顺便还请了两位昨夜不肯出诊的大夫一起。
周贵书浑身都是伤, 但说到底还是没有他的腿伤严重。昨天到的两位大夫已经帮他诊治过,又配了一些药。
周兴财到底还是担忧儿子的,进门之后听说除了已经接好的骨头需要重新长之外, 其他的伤都不要紧,这才松了一口气。
新来的两位大夫也没闲着,重新看过之后,又留下了药。
每个大夫都留下了自己配的药,厨房里堆了一堆,药钱花了不少。
周家这些年有鲁家这一门亲戚,儿子时常孝敬,加上老两口会过日子,平时绝不挥霍, 比起村里其他人要富裕一些。但这最近发生的事情太多,存银已经见底。
送走了大夫, 周母心疼跟什么似的, 捂着胸口半晌都说不出话来。
周兴旺一直追着周兴财问鲁家人的反应,得知不如自己预期,他特别失望。不过, 他也没有相信大哥的一面之词,打算等吃过饭后再去镇上跑一趟,无论如何也要把自己将侄子给揍了一顿的事情亲自告诉鲁小青,再次求她原谅。
杨氏都不敢去看婆婆的脸色。
吃饭的时候,李氏没有出来。她最近在养身子……按理来说,落过胎的妇人需要吃些好的补补。可最近家里存银袋子跟漏了似的,加上周贵书受着伤,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了他。因此,李氏就是歇得好一点,补身的东西是一口都没到嘴里。
昨夜眼看一波波的大夫过来,李氏想让大夫给自己诊治一下,看看伤了的身子有没有调理好。都被婆婆拒绝。
她当时在屋中,请人的是老三。夫妻俩被拒绝之后,便一直没有露面。
周老三去厨房帮忙端饭菜时,看到了那堆药,回来后整个人都不高兴,李氏一问,得知又买了一大堆药给周贵书后,道:“我们回家去吧。爹娘早就提了,我怕你不乐意,一直没说。”
到了吃饭时,周老三放下碗筷:“爹,娘,我打算带着孩子他娘到李家去住。”
李家情形有些不同,李氏上头还有一个哥哥,兄妹两人感情不错。但就在前年,她哥哥从山上干活回来后遇上了冬雨,滑了一跤摔进了沟中,被救回来时已经浑身冰凉,虽然没有因此丢命,但从那之后就落下了病根,身子特别虚弱,一年有大半年都躺在床上,根本干不了活。
周老三没少回去帮忙,周家老两口对此很不满。李氏看在眼里,所以平时老老实实干活,就希望公公婆婆不要挑她的理,不要阻止夫妻俩回家帮忙。
听了这话,周母立刻沉下了脸:“怎么,回去帮忙已经满足不了李家,这是要搬过去给他们当牛做马?”
李氏低下头:“我们在家里可有可无,这一次我没了孩子,连口热粥都喝不上。鸡蛋更是一直没见……那两只鸡还是我生小三时娘抱过来的。娘,偏心也要有个度,贵书是您的大孙子没错,但我也是您的儿媳,给您生了两个孙子。是,在你眼里,无论儿媳妇做了多少,那都不是周家的人。我不强求你拿我当亲生女儿,但做人不能忘本,爹娘养我一场,如今需要我,也不嫌弃我笨。加上我们夫妻留在这里总碍你们的眼,既然如此,我们主动搬走,皆大欢喜。”
“说到底,你还是怨上了。”杨氏冷笑:“家里就这个样子,又不是有了不给你吃。跟个孩子争东西,你也好意思。”
李氏之前从来不和嫂嫂理论,此刻再也忍不住了:“周贵书是给家里立了什么功劳吗?我好歹还是想为周家生孩子才让身子虚弱的,他吃我娘家送来的鸡下的蛋,怎么好意思咽下去?别拿孩子说事,他已经不是孩子了。”
杨氏还是第一回直面妯娌的冷脸,先愣了一下,反应过来后立刻告状:“娘……”
周父已经受够了家里吵吵闹闹:“再吵,就都给我滚出去。”
周老三立刻起身,扶起妻子:“爹,以后逢年过节我会送上孝敬。您就当我是个嫁出去的女儿吧!”
语罢,拉着人就走。
周父气不打一处来:“你给我站住。”
夫妻俩无知无觉,像是没听到这话似的。
老两口都气得不轻,周母更是呵斥道:“你们敢踏出这个门,往后就不再是我周家人。”
前面的两人走得更快了。
周母:“……”这是要气死她。
关于老三夫妻俩搬走的事闹得并不大。实在是周家老两口不好意思再吵闹引来众人围观。
此事是他们理亏,真闹出去,老两口是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因此,周老三两人走得挺顺利,拎着大包小包走在村里,边上还有孩子。路过的人碰见,随口问他们是不是回娘家。
周老三那是一点面子都没给家里留:“我是想去陪岳父岳母住。他们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一个得用的人,等开年后就要春耕,忙不过来。我去搭把手。”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个月,李氏的嫂嫂再也受不了家里忙不完的活,又被娘家人一撺掇,带着大女儿回娘家改嫁了。
也就是说,现如今李家除了老两口,就只剩下病重在床的李家大哥,还有个两岁大的孩子,确实也需要人帮忙。
听到这话的人微愣了一下:“你娘也答应?”
“不答应。不过,她只看得到大哥,本也不在乎我这个儿子,无所谓了。”周老三拉着媳妇自顾自往前走:“不孝就不孝吧,我问心无愧。”
*
周家人多,地也不少,之前老三夫妻俩一直是家里干得最多的人,哪怕下雨天也没有闲着。如今少了两个得用的人,家里的活立刻多了起来。
却也知道,再折腾下去, 除了让自己丢脸之外, 情形不会有任何好转。
他浑身疲惫不堪, 深觉走路回去太费劲,干脆又去找了个牛车,顺便还请了两位昨夜不肯出诊的大夫一起。
周贵书浑身都是伤, 但说到底还是没有他的腿伤严重。昨天到的两位大夫已经帮他诊治过,又配了一些药。
周兴财到底还是担忧儿子的,进门之后听说除了已经接好的骨头需要重新长之外, 其他的伤都不要紧,这才松了一口气。
新来的两位大夫也没闲着,重新看过之后,又留下了药。
每个大夫都留下了自己配的药,厨房里堆了一堆,药钱花了不少。
周家这些年有鲁家这一门亲戚,儿子时常孝敬,加上老两口会过日子,平时绝不挥霍, 比起村里其他人要富裕一些。但这最近发生的事情太多,存银已经见底。
送走了大夫, 周母心疼跟什么似的, 捂着胸口半晌都说不出话来。
周兴旺一直追着周兴财问鲁家人的反应,得知不如自己预期,他特别失望。不过, 他也没有相信大哥的一面之词,打算等吃过饭后再去镇上跑一趟,无论如何也要把自己将侄子给揍了一顿的事情亲自告诉鲁小青,再次求她原谅。
杨氏都不敢去看婆婆的脸色。
吃饭的时候,李氏没有出来。她最近在养身子……按理来说,落过胎的妇人需要吃些好的补补。可最近家里存银袋子跟漏了似的,加上周贵书受着伤,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了他。因此,李氏就是歇得好一点,补身的东西是一口都没到嘴里。
昨夜眼看一波波的大夫过来,李氏想让大夫给自己诊治一下,看看伤了的身子有没有调理好。都被婆婆拒绝。
她当时在屋中,请人的是老三。夫妻俩被拒绝之后,便一直没有露面。
周老三去厨房帮忙端饭菜时,看到了那堆药,回来后整个人都不高兴,李氏一问,得知又买了一大堆药给周贵书后,道:“我们回家去吧。爹娘早就提了,我怕你不乐意,一直没说。”
到了吃饭时,周老三放下碗筷:“爹,娘,我打算带着孩子他娘到李家去住。”
李家情形有些不同,李氏上头还有一个哥哥,兄妹两人感情不错。但就在前年,她哥哥从山上干活回来后遇上了冬雨,滑了一跤摔进了沟中,被救回来时已经浑身冰凉,虽然没有因此丢命,但从那之后就落下了病根,身子特别虚弱,一年有大半年都躺在床上,根本干不了活。
周老三没少回去帮忙,周家老两口对此很不满。李氏看在眼里,所以平时老老实实干活,就希望公公婆婆不要挑她的理,不要阻止夫妻俩回家帮忙。
听了这话,周母立刻沉下了脸:“怎么,回去帮忙已经满足不了李家,这是要搬过去给他们当牛做马?”
李氏低下头:“我们在家里可有可无,这一次我没了孩子,连口热粥都喝不上。鸡蛋更是一直没见……那两只鸡还是我生小三时娘抱过来的。娘,偏心也要有个度,贵书是您的大孙子没错,但我也是您的儿媳,给您生了两个孙子。是,在你眼里,无论儿媳妇做了多少,那都不是周家的人。我不强求你拿我当亲生女儿,但做人不能忘本,爹娘养我一场,如今需要我,也不嫌弃我笨。加上我们夫妻留在这里总碍你们的眼,既然如此,我们主动搬走,皆大欢喜。”
“说到底,你还是怨上了。”杨氏冷笑:“家里就这个样子,又不是有了不给你吃。跟个孩子争东西,你也好意思。”
李氏之前从来不和嫂嫂理论,此刻再也忍不住了:“周贵书是给家里立了什么功劳吗?我好歹还是想为周家生孩子才让身子虚弱的,他吃我娘家送来的鸡下的蛋,怎么好意思咽下去?别拿孩子说事,他已经不是孩子了。”
杨氏还是第一回直面妯娌的冷脸,先愣了一下,反应过来后立刻告状:“娘……”
周父已经受够了家里吵吵闹闹:“再吵,就都给我滚出去。”
周老三立刻起身,扶起妻子:“爹,以后逢年过节我会送上孝敬。您就当我是个嫁出去的女儿吧!”
语罢,拉着人就走。
周父气不打一处来:“你给我站住。”
夫妻俩无知无觉,像是没听到这话似的。
老两口都气得不轻,周母更是呵斥道:“你们敢踏出这个门,往后就不再是我周家人。”
前面的两人走得更快了。
周母:“……”这是要气死她。
关于老三夫妻俩搬走的事闹得并不大。实在是周家老两口不好意思再吵闹引来众人围观。
此事是他们理亏,真闹出去,老两口是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因此,周老三两人走得挺顺利,拎着大包小包走在村里,边上还有孩子。路过的人碰见,随口问他们是不是回娘家。
周老三那是一点面子都没给家里留:“我是想去陪岳父岳母住。他们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一个得用的人,等开年后就要春耕,忙不过来。我去搭把手。”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个月,李氏的嫂嫂再也受不了家里忙不完的活,又被娘家人一撺掇,带着大女儿回娘家改嫁了。
也就是说,现如今李家除了老两口,就只剩下病重在床的李家大哥,还有个两岁大的孩子,确实也需要人帮忙。
听到这话的人微愣了一下:“你娘也答应?”
“不答应。不过,她只看得到大哥,本也不在乎我这个儿子,无所谓了。”周老三拉着媳妇自顾自往前走:“不孝就不孝吧,我问心无愧。”
*
周家人多,地也不少,之前老三夫妻俩一直是家里干得最多的人,哪怕下雨天也没有闲着。如今少了两个得用的人,家里的活立刻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