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将军掳走之后望三山
第158章 第 158 章(第2页)
众人还大着胆子去问了周公旦,想要周公旦同他们说一说科举该注意什么,大致又会考些什么内容。
周公旦眉头一挑,“你们想要让我徇私枉法,将题目先给你们吗?”
其他几人露出了犹豫神色,王谦之立刻拒绝道∶“不,大人,我们没有这个意思。学生们只是想要知道,科举会考经文、儒家经典、诗文辞赋这些吗?”
防止失联,请记住本站备用域名:
王谦之知道,私自泄露题目属于大事,不管周公旦会不会告诉他们,他们都不应该升起这样的想法。王谦之也不屑用这种方法来谋个好排名,闻公选择以学识分高低,明显是个注重公平的人,那王谦之就要公平地展露自己的能力。
周公旦面露赞赏之色,“即便你们问我,我也没有题目给你们,因为主公也没有同我说将会考些什么。我唯一能告诉你们的,便是这些题目都是由主公亲自出的。”
但这件事显然是众所周知的事。
众人失望地叹口气,老老实实地给周公旦行了礼,继续回房看书。唯有王谦之的面上露出了一抹了悟神色。
周公旦看着他们的背影,好笑着摇摇头,感叹十足地道∶“年轻人啊。”
+
接下来的几日,徐康等人便发现王谦之变得有些奇怪了。他不再看儒家经典,也不再看各种经文注释,而是在水利、农事甚至算术上下起了功夫。
他们实在好奇,就问了王谦之∶“马上就是科考了,王兄,你怎么反而看起这些东西了?”
王谦之放下手中的书,看向他们,含蓄地道∶“这次科考所考的内容都是闻公亲自来的。”众人不解,“是这样没错,有何不对吗?”
王谦之叹了口气,”你们可听闻过闻公的事迹”
“自然知道,”徐康道,“他是欧阳廷的学生,是名满天下的名士,熟读经文和儒家经典。若是他出题,自然也应当都是这些题。”
王谦之却摇了摇头,“闻公虽然是欧阳大儒的弟子,但他和欧阳大人都是十分务实的人。闻公曾用几道算术题便收服了崔玄之子崔言,与崔言成了至交好友,可见闻公也是精通算学甚至喜爱算学的人。自闻公来到幽州,就不断兴修水利,动用了屯田之策,便能看出闻公也是重视水利和农事的人。此番前来赶赴科举的人中寒门子弟良多,若是闻公单考儒家经典或是经文,这些寒门子弟不就全军覆没了?我想这不是闻公愿意看到的局面,如果由闻公出题,有关经文的题目必定不会很多,而关于国策、水利农事甚至是经世济民——毕竟闻公同许多商户都曾做过生意————这类的策论,应当会有良多。"
他说完,众人便恍然大悟,连忙放下手里的书,也着急得地看起了其他杂书。
k
如王谦之所想的一样, 元里确实没有准备多少经文儒学题目, 大多数都是务实的策论题和算术题。
他并不需要满口儒学道理实则却五谷不识的书呆子,而是需要能切切实实有本领有实力、能为他治理天下的脚踏实地的人才。
策论题襄括了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农事、水利、商贸、律法等,题目深入基层,很容易考察出来学子们究竟有没有真材实料。
九月十日,闻公国第一次科举正式开始。
报名参考的学子共计六千四百人,囊括了天下十三州人士,其中大部分都是北方人。这已经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因为人数之多,元里也准备将录取人士从原来的六百人变为一千人。
考试当天是个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秋风徐徐,不冷不热。学子们坐在广场之中,人人面前摆了一张桌几,上面放着笔墨纸砚。这些笔墨纸砚均由闻公府提供,学子们进入广场之时也要经过简单的搜身,防止携带小抄。
广场四方则由汪二领兵驻守,十步一个身披盔甲、腰驻大刀的士兵,牢牢将学子围在中间。而在广场中央,也有由幽州兵组成的巡逻队伍,时不时从学子的桌几前走过,双眼如火炬一般扫过每一个学子,监督是否有人行违禁之举。
这样的安排,让整个广场都被凝重、肃然的气氛所笼罩,学子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只敢看着眼前的桌子,手心里紧张得直冒虚汗。
等到大鼓被敲响,早已准备好的侍从们立刻将科举题目发到了每一个人的手中。
答题时间一直到傍晚,待到答题结束,学子们便可离开,有提前写完题目的学子也可提前离开。
周公旦眉头一挑,“你们想要让我徇私枉法,将题目先给你们吗?”
其他几人露出了犹豫神色,王谦之立刻拒绝道∶“不,大人,我们没有这个意思。学生们只是想要知道,科举会考经文、儒家经典、诗文辞赋这些吗?”
防止失联,请记住本站备用域名:
王谦之知道,私自泄露题目属于大事,不管周公旦会不会告诉他们,他们都不应该升起这样的想法。王谦之也不屑用这种方法来谋个好排名,闻公选择以学识分高低,明显是个注重公平的人,那王谦之就要公平地展露自己的能力。
周公旦面露赞赏之色,“即便你们问我,我也没有题目给你们,因为主公也没有同我说将会考些什么。我唯一能告诉你们的,便是这些题目都是由主公亲自出的。”
但这件事显然是众所周知的事。
众人失望地叹口气,老老实实地给周公旦行了礼,继续回房看书。唯有王谦之的面上露出了一抹了悟神色。
周公旦看着他们的背影,好笑着摇摇头,感叹十足地道∶“年轻人啊。”
+
接下来的几日,徐康等人便发现王谦之变得有些奇怪了。他不再看儒家经典,也不再看各种经文注释,而是在水利、农事甚至算术上下起了功夫。
他们实在好奇,就问了王谦之∶“马上就是科考了,王兄,你怎么反而看起这些东西了?”
王谦之放下手中的书,看向他们,含蓄地道∶“这次科考所考的内容都是闻公亲自来的。”众人不解,“是这样没错,有何不对吗?”
王谦之叹了口气,”你们可听闻过闻公的事迹”
“自然知道,”徐康道,“他是欧阳廷的学生,是名满天下的名士,熟读经文和儒家经典。若是他出题,自然也应当都是这些题。”
王谦之却摇了摇头,“闻公虽然是欧阳大儒的弟子,但他和欧阳大人都是十分务实的人。闻公曾用几道算术题便收服了崔玄之子崔言,与崔言成了至交好友,可见闻公也是精通算学甚至喜爱算学的人。自闻公来到幽州,就不断兴修水利,动用了屯田之策,便能看出闻公也是重视水利和农事的人。此番前来赶赴科举的人中寒门子弟良多,若是闻公单考儒家经典或是经文,这些寒门子弟不就全军覆没了?我想这不是闻公愿意看到的局面,如果由闻公出题,有关经文的题目必定不会很多,而关于国策、水利农事甚至是经世济民——毕竟闻公同许多商户都曾做过生意————这类的策论,应当会有良多。"
他说完,众人便恍然大悟,连忙放下手里的书,也着急得地看起了其他杂书。
k
如王谦之所想的一样, 元里确实没有准备多少经文儒学题目, 大多数都是务实的策论题和算术题。
他并不需要满口儒学道理实则却五谷不识的书呆子,而是需要能切切实实有本领有实力、能为他治理天下的脚踏实地的人才。
策论题襄括了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农事、水利、商贸、律法等,题目深入基层,很容易考察出来学子们究竟有没有真材实料。
九月十日,闻公国第一次科举正式开始。
报名参考的学子共计六千四百人,囊括了天下十三州人士,其中大部分都是北方人。这已经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因为人数之多,元里也准备将录取人士从原来的六百人变为一千人。
考试当天是个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秋风徐徐,不冷不热。学子们坐在广场之中,人人面前摆了一张桌几,上面放着笔墨纸砚。这些笔墨纸砚均由闻公府提供,学子们进入广场之时也要经过简单的搜身,防止携带小抄。
广场四方则由汪二领兵驻守,十步一个身披盔甲、腰驻大刀的士兵,牢牢将学子围在中间。而在广场中央,也有由幽州兵组成的巡逻队伍,时不时从学子的桌几前走过,双眼如火炬一般扫过每一个学子,监督是否有人行违禁之举。
这样的安排,让整个广场都被凝重、肃然的气氛所笼罩,学子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只敢看着眼前的桌子,手心里紧张得直冒虚汗。
等到大鼓被敲响,早已准备好的侍从们立刻将科举题目发到了每一个人的手中。
答题时间一直到傍晚,待到答题结束,学子们便可离开,有提前写完题目的学子也可提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