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晓绯红之月
第843章 世界人民解放军(十一)(第2页)
主治大夫看着何锐锐利的目光,一时搞不清楚何锐是怎么知道这么多关于心肌梗死的要点。中国的医学界都听说过是何锐搞出来了磺胺,以及抗菌素的事情。也知道何锐对于疟疾、肺结核等传染病的治疗上提供了决定性的思路。
不过隔行如隔山,药物学专家与外科专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何锐所说的要点倒是比较正确,而且并不算过分。至少何锐很清楚吴有平的病有多严重。
最终,主治大夫点点头,“主席,如果医生管用,就没有人会死亡。我只能向您保证,我们一定会竭尽最大可能。”
就见何锐只是嗯了一声,就绕过大夫,向着楼梯走去。大夫看着何锐的背影,只觉得何锐是不是太严厉了些。
其实大夫误解了何锐。何锐之所以看着这么冷酷,只是因为何锐知道,此时哀求任何人都没用。能够提升吴有平存活几率的除了吴有平自己的心态之外,还得包括大胆细致的治疗与护理。就何锐对吴有平夫人的了解,她不是一个能够果断做出判断的人。而家属的动摇,会影响到医生的决心。既然如此,何锐愿意承担起责任来。如果能够救了吴有平,何锐不在乎其他人的看法与非议。
回办公室的路上,何锐一言不发的看着车窗外的景色。管理中国是一件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与体力的工作,吴有平是被沉重的工作给熬成这样的。何锐觉得自己或许也熬不了多久了。
就今天的交流来看,吴有平不怕死亡,这点吴有平与何锐一样。何锐之所以要坚持下去,只是不想因为自己的死亡影响中国赢得战争,以及赢得战争后中国的走向。
历史上美国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最后战略能力的罗斯福一死,他的继任者们完全没有罗斯福的能力,直接将罗斯福布局的战后局势给弄的乱七八糟。虽然美国依旧强大,但是美国失去了很多机会。何锐不希望中国也如同历史上的美国那样走上了邪路。
而且促使中国走上邪路的理由,恰恰包含在吴有平方才费尽力气都要说出来的内容之中。中国真的有钱了,而且非常非常有钱。现在的中国有钱到什么程度,此时世界主要国家,基本都进入了战争状态。而中国依旧在不需要进入战争状态的当下,只靠33%的的税收,便扛起了战争的消耗。
而且这33%的税收中,还不完全包括战争特别税。这个战争特别税,并非中国独有,几乎同盟国各成员国都在执行。各国从事军事生产的企业,一旦利润超过某个额度,多出来的利润都要上缴国库。
如果中国将这笔钱也算进去的话,税收大概是36%左右,全面超过同盟国的战争支出。
中国以当下最高效的作战效率,最高的军费支出,以及充足的人力,以及当下世界中最高的军队官兵平均学历。只要何锐没有突然死掉,打赢战争是大概率时间。
吴有平对此的看法是,他知道战争已经赢了。
有平,你要活下去啊!何锐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这么多年来,他已经经历过了太多战友与朋友的离去,何锐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承受力不仅没有提升,反倒更不能承受战友与朋友们的离世。
回到办公室,何锐花了好一阵时间才将情绪恢复到能够继续工作的程度。何锐这才拿起被秘书放到第一位的文件,这份文件竟然是印度北方地区的国大党勾结英国的文件。
这份文件的简介让何锐有些讶异。倒不是说北方的印度国大党勾结英国有什么好奇怪的,而是印度国大党现阶段就勾结起英国,令何锐感觉十分不解。现在的英国根本没有能力帮助到印度国大党,虽然这意味着英国威胁不到国大党,可也意味着英国无力支持国大党。
何锐现阶段一直没关注过印度地区,这一看报告,就见到详细内容第一部分讲述了一件事,印度北方将自己称为“婆罗多”。这让何锐忍不住笑了笑。
“印度”(india)这个称呼,尤其是英文叫法,在一些印度人看来,尤其是印度教徒看来,有强烈的英国殖民主义色彩。一些印度教出身的反殖民主义革命者声称,是英国殖民统治者创造了“india”这个名字,是“奴隶制的象征”,“婆罗多”(bharat)才是印度原本的自称。
实际上,这是印度教的看法。“印度”(india)的名称由来已久,在梵语中“印度河”的发音是,中国古籍中将印度称为“身毒”与“天竺”,就是对当时的印度地区民众对本地区的称呼发音的汉语化音译。
而(sindhu)的发音,随着印度周边国家的口音与用语,在古波斯语中搞成了为hindu,古希腊语搞成了indu,到了欧洲又变成india。这些发音其实同源,都出自梵语的称呼。而且相当的古老。
中国将印度称呼为“印度”,是拜到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所赐。玄奘法师对于印度非常有感情,觉得身毒的发音没问题,但是在中国文字中,怎么看都不是好字。于是确定将他取经的所在称为“印度”。自此,印度与天竺这两个词就逐渐变成了中国的官方称呼。
现在国大党将他控制的地区建立的国家称为婆罗多,倒是真有意思。
“婆罗多”这个名词,最初指的就是印度古代的“婆罗多族”,属于吠陀时代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的一个部落,时间大概在公元前10世纪。
婆罗多族在吠陀时代,曾经在北印度地区称霸了一段时间,可能相当于春秋时代的“五霸”之一的水平。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四世纪成书),主要内容就是婆罗多族兴盛和内战的故事(按照这部史诗,“婆罗多族”的名称源自该族的先人婆罗多)。这本书虽然虚构和演义成分很重,但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各部落逐渐控制印度的一部分历史。
不过隔行如隔山,药物学专家与外科专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何锐所说的要点倒是比较正确,而且并不算过分。至少何锐很清楚吴有平的病有多严重。
最终,主治大夫点点头,“主席,如果医生管用,就没有人会死亡。我只能向您保证,我们一定会竭尽最大可能。”
就见何锐只是嗯了一声,就绕过大夫,向着楼梯走去。大夫看着何锐的背影,只觉得何锐是不是太严厉了些。
其实大夫误解了何锐。何锐之所以看着这么冷酷,只是因为何锐知道,此时哀求任何人都没用。能够提升吴有平存活几率的除了吴有平自己的心态之外,还得包括大胆细致的治疗与护理。就何锐对吴有平夫人的了解,她不是一个能够果断做出判断的人。而家属的动摇,会影响到医生的决心。既然如此,何锐愿意承担起责任来。如果能够救了吴有平,何锐不在乎其他人的看法与非议。
回办公室的路上,何锐一言不发的看着车窗外的景色。管理中国是一件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与体力的工作,吴有平是被沉重的工作给熬成这样的。何锐觉得自己或许也熬不了多久了。
就今天的交流来看,吴有平不怕死亡,这点吴有平与何锐一样。何锐之所以要坚持下去,只是不想因为自己的死亡影响中国赢得战争,以及赢得战争后中国的走向。
历史上美国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最后战略能力的罗斯福一死,他的继任者们完全没有罗斯福的能力,直接将罗斯福布局的战后局势给弄的乱七八糟。虽然美国依旧强大,但是美国失去了很多机会。何锐不希望中国也如同历史上的美国那样走上了邪路。
而且促使中国走上邪路的理由,恰恰包含在吴有平方才费尽力气都要说出来的内容之中。中国真的有钱了,而且非常非常有钱。现在的中国有钱到什么程度,此时世界主要国家,基本都进入了战争状态。而中国依旧在不需要进入战争状态的当下,只靠33%的的税收,便扛起了战争的消耗。
而且这33%的税收中,还不完全包括战争特别税。这个战争特别税,并非中国独有,几乎同盟国各成员国都在执行。各国从事军事生产的企业,一旦利润超过某个额度,多出来的利润都要上缴国库。
如果中国将这笔钱也算进去的话,税收大概是36%左右,全面超过同盟国的战争支出。
中国以当下最高效的作战效率,最高的军费支出,以及充足的人力,以及当下世界中最高的军队官兵平均学历。只要何锐没有突然死掉,打赢战争是大概率时间。
吴有平对此的看法是,他知道战争已经赢了。
有平,你要活下去啊!何锐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这么多年来,他已经经历过了太多战友与朋友的离去,何锐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承受力不仅没有提升,反倒更不能承受战友与朋友们的离世。
回到办公室,何锐花了好一阵时间才将情绪恢复到能够继续工作的程度。何锐这才拿起被秘书放到第一位的文件,这份文件竟然是印度北方地区的国大党勾结英国的文件。
这份文件的简介让何锐有些讶异。倒不是说北方的印度国大党勾结英国有什么好奇怪的,而是印度国大党现阶段就勾结起英国,令何锐感觉十分不解。现在的英国根本没有能力帮助到印度国大党,虽然这意味着英国威胁不到国大党,可也意味着英国无力支持国大党。
何锐现阶段一直没关注过印度地区,这一看报告,就见到详细内容第一部分讲述了一件事,印度北方将自己称为“婆罗多”。这让何锐忍不住笑了笑。
“印度”(india)这个称呼,尤其是英文叫法,在一些印度人看来,尤其是印度教徒看来,有强烈的英国殖民主义色彩。一些印度教出身的反殖民主义革命者声称,是英国殖民统治者创造了“india”这个名字,是“奴隶制的象征”,“婆罗多”(bharat)才是印度原本的自称。
实际上,这是印度教的看法。“印度”(india)的名称由来已久,在梵语中“印度河”的发音是,中国古籍中将印度称为“身毒”与“天竺”,就是对当时的印度地区民众对本地区的称呼发音的汉语化音译。
而(sindhu)的发音,随着印度周边国家的口音与用语,在古波斯语中搞成了为hindu,古希腊语搞成了indu,到了欧洲又变成india。这些发音其实同源,都出自梵语的称呼。而且相当的古老。
中国将印度称呼为“印度”,是拜到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所赐。玄奘法师对于印度非常有感情,觉得身毒的发音没问题,但是在中国文字中,怎么看都不是好字。于是确定将他取经的所在称为“印度”。自此,印度与天竺这两个词就逐渐变成了中国的官方称呼。
现在国大党将他控制的地区建立的国家称为婆罗多,倒是真有意思。
“婆罗多”这个名词,最初指的就是印度古代的“婆罗多族”,属于吠陀时代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的一个部落,时间大概在公元前10世纪。
婆罗多族在吠陀时代,曾经在北印度地区称霸了一段时间,可能相当于春秋时代的“五霸”之一的水平。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四世纪成书),主要内容就是婆罗多族兴盛和内战的故事(按照这部史诗,“婆罗多族”的名称源自该族的先人婆罗多)。这本书虽然虚构和演义成分很重,但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各部落逐渐控制印度的一部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