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你管这叫谋士?千里江风
245. 245(二更) 征东战书(第2页)
随后她更是以三道截杀,在己方几乎没受到损伤的情况下将张鲁的队伍打得七零八落,也将大司马与大将军会猎汉中的消息,用一种误导的方式传递到了张鲁的耳中,让他在得到了武都郡和巴郡方向同时进军的消息后,直接选择了弃城而逃。
当然,就算他不逃的话,大概也不会从乔琰的手中走脱,顶多就是让这个包围南郑的时间延长一些而已,但他成功上钩,就让乔琰攻破汉中更可以算是“兵不血刃”,对刘焉所造成的震慑也注定要更强。
乔琰对汉中的后续处置依然让人咋舌。
原本归属于张修和张鲁处置的天师道教众,除却被张鲁在最后遁逃中带往广汉属国方向的那部分之外,其余的,都被她通过卢夫人这位二代天师道师君遗孀给掌握在了手中,利用宗教的教规来达成修缮入汉中栈道的目的。
谁听了都得觉得,在物尽其用这方面,她的本事大概可以算是登峰造极了。
而刘焉所给出的名为犒军实为请降之物,在她新补充的条件下则更趋于完备。
这就是活生生地从益州咬下来了一块肥肉,被咬的人还要感念她的手下留情。
这一番陈说之前,长安朝堂上的官员想的是,她是怎么做到的?
在这一番陈说之后,这些人的想法好像还是,她是怎么做到的?
或者说,她是怎么想出这种法子的?
别看在乔琰这番侃侃而谈的陈述中,先夺龙亭和让人从南面朝着南郑进发的想法,都是出自于荀攸的建议,但同样是这样的计划,放在不同人的手中,绝不是同一种执行效果。
在李傕乱政时期,黄琬和王允有过短暂的领兵经验,但他们可以拍着胸脯保证,让他们来执行这个计划,可能会直接失败在进攻龙亭县这一步上。
偏偏每一步都拿出了教科书级别操作的乔琰,在将这汉中之战剖析于他们面前的时候,脸上的神情从容得可怕。
她清楚地知道,张鲁这样的存在还不足以被她当做大敌,而是至多因为其宗教的背景,成为一个被她用来缓和与汉中民众关系的幌子,甚至是一个替她提前建设广汉属国,形成与武都郡之间联系的工具人。
她真正的对手还是东边的邺城朝廷。
所以现在绝不是为之得意的时候。
要这些朝中大臣看来,也唯有这样沉稳的中流砥柱才能担负起朝中大司马的位置。
这样的大司马何止是带给长安朝廷以信心,也势必会成为对手的噩梦。
------
乔琰从关中攻破汉中,带回来了百万石存粮的消息,因天子亲自接迎的规模之大和长安围观群众数量之多,不出两日的时间就扩散了出去。
连带着长安城中的官职任命消息一道,落到了该知道此事的人手里。
毫无疑问,对此反应最大的,还是袁绍。
他自己也很清楚,他其实不该让自己动辄因为长安方向的消息出现情绪的骤变,更不应该被那头牵着鼻子跑。
引发的攀比与不甘的情绪,都势必会导致他在决策上的意气用事。
还不如先稳定下来,将己方内部的优势都快速调动起来,尽快形成合适的发展节奏。
但当袁绍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还是不由面色为之一沉。
袁基之死引发的袁术造谣,让他本就处于焦头烂额的状态。
诚然,若要袁氏本家之人在他和袁术之间选出一个更有本事的人,得到支持更多的绝不会是袁术。
可此时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根本不是选袁术还是袁绍,而是选刘虞还是刘辩。
这才是更本质的东西。
袁术这番撒泼打滚、不讲道理的造谣,其实是给有些人一个顺坡下驴的理由。
这让袁绍比任何时候都要清楚地意识到,他和袁术之间的矛盾,其实已经到了亟需解决的地步,也并没有这个必要再假手于他人。
所以他在与手底下的谋士商定后,于三月初以刘辩的名义下达了指令,令荡寇将军刘备接应从邺城出兵的文丑,合兵共击袁术。
按照袁绍的想法,这也是他对袁术动手最合适的时机。
他那个最大的敌人出兵汉中,按照他的预想,起码也会被拖上几个月。
在此期间,长安朝廷无暇东进,更没有这个和袁术会盟的时间。
曹操虽跟乔琰的关系颇佳,但在短时间内也绝没有改换立场的可能。
如能快速攻破袁术,按照袁绍所想,他可以在拿下豫州之后顺势进驻洛阳,将对峙的战线往前推一推。
最好的结果就是顺势入侵河东郡,以防敌方从河东-河内一线而来,直取邺城。
但让袁绍不曾想到的是,因他做出出兵的调度尚需几日时间,在冀州兵马穿过兖州进入豫州境内驻扎后不久,他就收到了乔琰已经回返的消息。
文丑和袁术那边有没有发起交锋的第一仗尚未可知,乔琰就已经从汉中回来了!
这也太快了!
若她是“会猎”失败而回也就罢了,可她不仅夺取了汉中,还送回了有目共睹的一百万石粮食。
长安的官员有乔琰在朝堂上做出解答,袁绍可不会有。
他这会儿一点也不想如同彼时听闻她接任大司马位置的时候那样,发出什么“她怎么做到的”或者是“她凭什么”的感慨。
这种失态的表现除了让他显得更加失败之外,没有任何一点好处。
在堪称内忧外患的局面下,袁绍稳住了自己的脾气和神情,朝着下方的众人问道:“对这条消息你们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