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 425(二更+加更) 大汉落幕……(第3页)

    沮授闻言顿时倒抽了一口冷气。

    这还真是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消息,也着实是个龌龊且不上台面之事。

    他本就不觉得乔琰在此时还有什么必要做出污蔑的举动,当他看向袁绍的神情和动作之事更能确定,这还真是个属实之举。

    虽然乔琰好像根本未曾在意于此事一般直接往下说了下去,但这一意外消息,当真是令沮授对于袁绍的明公滤镜再度破碎了一层。

    “河北世家——”

    乔琰冷笑了一声,“自我麾下大军于幽州南下,于并州东进,于兖州北来,于徐州西出,更有关中兵马直抵河内,最终汇聚于邺城的路上,所见坞堡重楼之多,远胜于他处。怎么你冀州地界上是要取代幽州成为边陲固守之地不成?”

    这当然没有这个可能。

    这些坞堡的存在与其说的为了作为必要时候的躲藏避祸之地,不如说,这就是在袁绍的放任之下,河北世家用于掌控周边的核心指挥之所。

    “于你等而言财富可以轻言放弃,只因你们很清楚,只要给了你们再度起势的机会,这些财富都可以快速以其他方式攥取到手。”

    “你们何止是欠我那五万石军粮可以养活的民众,更欠我那些因你等治理不当、过度募兵导致的黎民伤亡!”

    “还有,今日这守城之中,并非死于我方攻城,却是死于你方勒令不可后退的,到底有几人!”

    几人……这可实在不是个容易在仓促之间得出结论的问题。

    就连袁绍这位本该只动动口作为领袖的,都在今日的这场交战之中拔剑杀人,更何况是那些听命于他的。

    乔琰徐徐接道:“既是要谈国事,百姓便为国之根本,我就与诸位来谈谈这一笔账。”

    “沮小将军,先前对于那笔私债的解决方案乃是由你所提出,我很满意,不知现在这一出,你又有何妙招?”

    沮鹄只恨不得自己先前从未给出过那样的答案。

    现在的这个问题……就算他并未参与到这守城之战中也着实不好回答。

    若要重罚,在乔琰的话中,他还依稀能听出那等一命偿一命的意味,可这数年间死于灾害与兵祸的民众何其之多,哪里是用他们这些士族子弟的命就能换完的!

    只怕还得将他们之中一些人的脑袋给多砍上几块。

    他也绝不能说出这等得罪人的话来,将这河北士族全送上死路。

    而若是将这个“妙招”说得太轻,只怕也会令乔琰不满,那同样是让他好不容易自救回来的小命再度丢掉的绝境。

    他的额前几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浮现出了一层冷汗。

    但正在他迟疑于自己该当如何回答之时,有一个人先站在了他的前头。

    沮授朝着乔琰行了一礼,说道:“请陛下效昔年凉州与徐州之事吧。”

    凉州之事,便是以民众状告之法,处决汉阳四姓之中的当死之人。

    徐州之事,则是刘备在百姓的求情之下保全性命。

    这确实是最公平,也最能给冀州百姓一个交代的法子。

    当这句话是从沮授的口中说出之时,也就更有了一番执行起来的名正言顺。

    此时已不必多问,沮授到底是出于对儿子尤有一份保全之心,还是他终于因看透了此刻的时局而愿意对乔琰做出几分配合,总之这对她来说是个好消息。

    效力于她麾下的崔氏与田氏,以崔烈崔钧和田丰为代表,其实也隶属于河北世家的行列,若是对其当真奉行斩尽杀绝之道,也是令内部取祸生乱。

    倒不如,杀一批,留一批。

    而这些留下的,却还要因那出“私事”为她打工效力,直到袁绍数完这还债米粮为止!

    ——————

    身在邺城的百姓早在此前都城封锁之时就已感到了莫大的压力,生怕即将到来的战祸会将他们也给卷进去。

    当听闻大雍兵马到底有多少之数的时候,他们更是早已做好了要被调拨入守城队伍之中的准备。

    战事无情乃是常态,大概他们是难以存活了。

    然而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大雍军队攻破城关的速度会有如此之快,根本没有给邺城守军以增兵扩张的机会。当他们一个个瑟缩在屋中生怕迎来灭顶之灾的时候,却又从这些入主此地的兵卒这里得到了一个令他们异常宽心的消息——

    军马入城,不得有冒犯城中民众之举,违者以军令论处。

    在袁绍这些躲藏入街巷之中的“叛军”被擒获之后,他们更是获得了一份暂时的宁静。

    但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他们会在三日后听到这样的消息。

    当街巷之间的铜锣响起之时,他们便听闻,这邺城朝廷的皇帝,因其并非循礼法而立,又未有治民之能,由大雍陛下议定,将其当众出斩,以示天下再不分二朝,唯有大雍才是这正统国号。

    处死前朝天子之事,对于这些邺城百姓来说,简直是头一次听到的奇闻异事!

    但显然还不只是如此。

    这邺城之中原本发号施令的大将军被困于囚牢之中,每日除却两餐饭食和入睡之外,将以数米为业,以示粒粒辛苦,入库不易。

    而这冀青二州地界上的世家子弟连带着汝南袁氏族人,将于刘辩被处斩之地,为期一月,接受二州百姓指证控诉或是求情得免。

    若行事无端,便将其压赴刑台处死,步上刘辩的后尘,去与那位伪朝天子作伴。

    而若是其确有其才,便先为大雍军屯劳工三年,以赎其罪责。

    “以此法行事,总会有人介于当杀与不当杀之间,就此蒙混过关的吧?”郭嘉望着远处的这片人群簇拥而来的情形,不由摸了摸下巴感慨道。

    乔琰负手而立,也正看向那个方向,回道:“水至清则无鱼,这也无妨。就算真是如你所说的蒙混过关,在经由军屯三年的打磨中,也该是另外一番面貌了。何况——”

    “三年的时间,已足够让他们在重新走回外界的时候明白一个道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局之中,他们但凡有一点落后,便会彻底掉队。而这天下之间的聪明人,也并不只是会从他们这些世家子弟之中被挖掘出来的。”

    郭嘉颔首:“这话说得倒是也对,那么我便提前恭喜于陛下了。”

    三年之后的沮授审配之流到底能否成为乔琰的下属,在此刻大雍的人才济济之中并不那么重要,可以预见到的是,河北地界上的势力,将遭遇一场暴风雨一般的大洗牌了。

    而在这番风浪中处在弱势的河北世家,为了能减轻还粮的压力,必须紧随着乔琰的脚步,成为她麾下的可用之才。

    偏偏,这无论是协助于袁绍还债还是依照乔琰旧例行事,都是出自他们自己人之口。

    多么荒唐可笑!

    但或许,眼前场景里更为可笑的,是刘辩被推上刑台之时,已然是一副半疯半癫的状态。

    他好像还沉浸在自己尤为天子的梦境之中,在看到台下前来围观的好事之人时,还以为那些是听从他号令的下属,竟身着囚衣朝着他们做出了个平身的举动。

    但很快,他就被押解他的士卒给扣押回到了他该当去的刑台之上,被牢牢地捆缚在了那里。

    对他的身不由己,乔琰或许有过几分同情,可惜,他和刘协刘虞不同。

    若是让他活着,迟早要惹出麻烦来的。

    更不必说,比起刘辩,更值得同情的,显然是那些直到此刻也不知天地几何的黔首。

    午时的日光已在此时以一种异常灼灼的姿态,映照在了这片邺城的土地上。

    当刀斧落下的那一刻,郭嘉听到乔琰用一句话作为了对刘辩之死的总结——

    “这是大汉彻底落幕了。”:,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