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肉都督
第194章 作家也有组合?(第2页)
逛完了工作室,周彦吩咐小李沏三杯茶,就带着余桦他们去办公室了。
进了办公室,余桦感慨道,“录音棚跟练功房做得那么豪华,没想到你的办公室竟然这么朴素。”
周彦从抽屉里面掏了两包红塔山扔给他们,“我平时又不常来,布置太好也浪费,该花花,该省省嘛。”
余桦也不客气,直接拆了一包红塔山,给史铁笙让了一根,自己也跟着点了一根。
史铁笙吸了口烟,笑眯眯地说,“周彦作风向来如此,他一直都很低调,这么长时间了,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真以为他就是个普通大学生。”
余桦摇摇头,表示不认同,“他说省,你还真信啊,虽然这间办公室里面的东西不多,但是你瞧瞧这沙发跟这茶几,还有他办公的桌子椅子,一看就不便宜。”
说着他还摸了摸沙发,“这好沙发坐着就是舒服。”
周彦开玩笑道,“余桦同志,你现在怎么变得物质了。”
史铁笙也笑了起来,“这家伙原本就物质,你只是才发现。”
对于史铁笙的点评,余桦欣然接受,“没错,这就是我本来面目。去接你之前,我还在跟周彦说,有没有什么便宜的汽车,买一辆。要买了车,以后再到周彦这边来,就不用他专程去接了,我开车就把你带过来了。”
“你想买车,可别拿我当由头啊。”
“你要买车,应该也快了,张导他们不是去戛纳了么?等到《活着》电影获奖,销量肯定大涨,到时候再出版到欧洲去,稿费够你买车了。”
“我倒是希望能拿奖,但是奖哪有那么好拿的,我是没有指望这部能给我赚多少钱。”
听到这话,周彦不禁笑了笑。
《活着》这部,自从电影在戛纳拿过奖之后,知名度就一路上升,不仅仅在国内卖得好,在法国销量也非常不错。
后来余桦自己都说,自己是靠《活着》而活着。
虽然这话夸张了,但确实能够说明《活着》这部有多畅销。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从来没有一部纯文学作品能够获得《活着》的成绩,关键这部越卖越好,卖了三十年之后,每年的销量都是绝大多数作品永远赶超不了的数字。
三人聊了大概半个多小时,钢琴少年乐团过来排练,周彦就带着余桦他们去听了会儿音乐。
听了一会儿,周彦的传呼机收到了华扬的消息,他就跟余桦他们说了声,自己回到办公室给华扬回电话。
电话接通之后,周彦问道,“啥事啊,华总。”
“一个好消息,霓虹的集英社联系我们,想要为你出版,你要是有意向的话,我把你电话给他们。”
周彦挑了挑嘴角,原来是集英社,去找余桦跟史铁笙的应该也是他们。
“嗯,没问题,就把我联系方式给他们吧,如果他们今天下午能够联系我,就把我工作室办公室的电话给他们。”
“你现在在工作室啊。”
“嗯,我就在办公室给你打的电话。”
“好的,没问题,我跟他们说,直接联系你。”
电话挂了之后,周彦又回到练功房,大概又过了半个小时,小李过来跟周彦说,有电话进来,他点点头,又去办公室接电话。
“你好。”
对方听到周彦的声音,笑着说道,“你好,周彦先生,我是霓虹集英社的委托人陈洪恒,集英社委托我跟你这边联系,希望能够为你出版你名下的《树洞》、《镇长之死》以及《清水里的刀子》三篇。”
周彦直接问道,“你们是不是已经跟余桦还有史铁笙联系过了?”
“没错,周彦先生,我这边确实已经联系过余桦先生跟史铁笙先生,并且已经跟他们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集英社的想法是,专门为你们三位做一本集,余桦先生那边收录《十八岁出门远行》以及《河边的错误》,史铁笙先生那边收录《命若琴弦》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周彦直接问道,“签多少年,版税多少,首印多少?”
陈洪恒快速回答,“签十年,版税百分之十,其中你百分之五,余桦先生百分之三,史铁笙先生百分之二,首印三万册。”
“十年太长,百分之十太少,首印三万册也少了。”
陈洪恒解释道,“霓虹这边的市场,版税基本上都是百分之十,首印三万册……如果你觉得少的话,可以提到四万册。”
周彦知道,正常版税都是百分之十,好一点的能谈到百分之十一或者十二。
但是集英社之所以想要做这个合集,主要也是因为有噱头,之前他们几个在将军坨的那段录像带,卖得还不错,而且周彦的名气又大,这本书的销量自然不会太差。
集英社本来就是综合类的出版社,不赚钱的业务他们不会做。
现在是集英社主动找他们,既然如此,这个条件周彦就不满足了。
他想了想,直接开价道,“签五年,首印八万册,版税十个点为基础,销量每多十万册,就提一个点,最高百分之十六。这个条件集英社如果同意,那就没有问题,如果不同意,那就算了。”
进了办公室,余桦感慨道,“录音棚跟练功房做得那么豪华,没想到你的办公室竟然这么朴素。”
周彦从抽屉里面掏了两包红塔山扔给他们,“我平时又不常来,布置太好也浪费,该花花,该省省嘛。”
余桦也不客气,直接拆了一包红塔山,给史铁笙让了一根,自己也跟着点了一根。
史铁笙吸了口烟,笑眯眯地说,“周彦作风向来如此,他一直都很低调,这么长时间了,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真以为他就是个普通大学生。”
余桦摇摇头,表示不认同,“他说省,你还真信啊,虽然这间办公室里面的东西不多,但是你瞧瞧这沙发跟这茶几,还有他办公的桌子椅子,一看就不便宜。”
说着他还摸了摸沙发,“这好沙发坐着就是舒服。”
周彦开玩笑道,“余桦同志,你现在怎么变得物质了。”
史铁笙也笑了起来,“这家伙原本就物质,你只是才发现。”
对于史铁笙的点评,余桦欣然接受,“没错,这就是我本来面目。去接你之前,我还在跟周彦说,有没有什么便宜的汽车,买一辆。要买了车,以后再到周彦这边来,就不用他专程去接了,我开车就把你带过来了。”
“你想买车,可别拿我当由头啊。”
“你要买车,应该也快了,张导他们不是去戛纳了么?等到《活着》电影获奖,销量肯定大涨,到时候再出版到欧洲去,稿费够你买车了。”
“我倒是希望能拿奖,但是奖哪有那么好拿的,我是没有指望这部能给我赚多少钱。”
听到这话,周彦不禁笑了笑。
《活着》这部,自从电影在戛纳拿过奖之后,知名度就一路上升,不仅仅在国内卖得好,在法国销量也非常不错。
后来余桦自己都说,自己是靠《活着》而活着。
虽然这话夸张了,但确实能够说明《活着》这部有多畅销。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从来没有一部纯文学作品能够获得《活着》的成绩,关键这部越卖越好,卖了三十年之后,每年的销量都是绝大多数作品永远赶超不了的数字。
三人聊了大概半个多小时,钢琴少年乐团过来排练,周彦就带着余桦他们去听了会儿音乐。
听了一会儿,周彦的传呼机收到了华扬的消息,他就跟余桦他们说了声,自己回到办公室给华扬回电话。
电话接通之后,周彦问道,“啥事啊,华总。”
“一个好消息,霓虹的集英社联系我们,想要为你出版,你要是有意向的话,我把你电话给他们。”
周彦挑了挑嘴角,原来是集英社,去找余桦跟史铁笙的应该也是他们。
“嗯,没问题,就把我联系方式给他们吧,如果他们今天下午能够联系我,就把我工作室办公室的电话给他们。”
“你现在在工作室啊。”
“嗯,我就在办公室给你打的电话。”
“好的,没问题,我跟他们说,直接联系你。”
电话挂了之后,周彦又回到练功房,大概又过了半个小时,小李过来跟周彦说,有电话进来,他点点头,又去办公室接电话。
“你好。”
对方听到周彦的声音,笑着说道,“你好,周彦先生,我是霓虹集英社的委托人陈洪恒,集英社委托我跟你这边联系,希望能够为你出版你名下的《树洞》、《镇长之死》以及《清水里的刀子》三篇。”
周彦直接问道,“你们是不是已经跟余桦还有史铁笙联系过了?”
“没错,周彦先生,我这边确实已经联系过余桦先生跟史铁笙先生,并且已经跟他们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集英社的想法是,专门为你们三位做一本集,余桦先生那边收录《十八岁出门远行》以及《河边的错误》,史铁笙先生那边收录《命若琴弦》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周彦直接问道,“签多少年,版税多少,首印多少?”
陈洪恒快速回答,“签十年,版税百分之十,其中你百分之五,余桦先生百分之三,史铁笙先生百分之二,首印三万册。”
“十年太长,百分之十太少,首印三万册也少了。”
陈洪恒解释道,“霓虹这边的市场,版税基本上都是百分之十,首印三万册……如果你觉得少的话,可以提到四万册。”
周彦知道,正常版税都是百分之十,好一点的能谈到百分之十一或者十二。
但是集英社之所以想要做这个合集,主要也是因为有噱头,之前他们几个在将军坨的那段录像带,卖得还不错,而且周彦的名气又大,这本书的销量自然不会太差。
集英社本来就是综合类的出版社,不赚钱的业务他们不会做。
现在是集英社主动找他们,既然如此,这个条件周彦就不满足了。
他想了想,直接开价道,“签五年,首印八万册,版税十个点为基础,销量每多十万册,就提一个点,最高百分之十六。这个条件集英社如果同意,那就没有问题,如果不同意,那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