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戏剧年华司马白衫

第293章 当代(第2页)

白色的t恤黑色的裙子,年轻的编辑杨新岚七拐八拐把江浔领进二楼,《当代》杂志为数不多的屋子之一,她和老编辑刘茵共用一间办公室。

走进这座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重镇,江浔不由得小心起来。

看着编辑们正围着一篇稿子,好几个人读,再讨论分析。

生活处处是学问,在编辑部尤其如此。大部分时间大家凑一块儿就是聊,文学热点、社会生活、日常变化。

在当代杂志社,每个屋的陈设也很是相似,水泥花砖地磨得发亮,掉漆的墙皮挂着小黑板,白炽管灯颤巍巍吊在半空,柜子桌子椅子一水儿80年代原装,像进了家具旧货市场。

走过一条狭窄幽深的过道,成捆的杂志和投稿满满当当占据了目之所及的每个架子,已经快沉淀为古董的环境多年没变过,只有贴在墙上的红福字昭示着万象更新。

“江浔同志来了,坐。”刘茵最喜欢坐在办公室的一个简易沙发上。

记得上次来她说,这是用好几根扁担断开后做的,扶手的末端刚好是扁担的两头,又安全又巧妙。

杨新岚给江浔倒了一杯水,就坐回自己的座位,两人就这样看着江浔。

“江浔同志,您的稿子明天就要印刷,找你来,就是谈一个事情……”刘茵的语气很是平淡,平淡得就象是在拉家常。

“你的这篇稿子中,关于英雄……的结局,最受争议……”

英雄指的是刘峰,特别是最后他的结局让人唏嘘,在此时,在现在,这篇稿子的发表是有难度的。

其实,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中的英雄不再是英雄,他们逐渐被众人遗忘,变成普普通通的百姓,有生活的烦恼,也有生存的无奈。

“刘老师,杨老师,许多人认为刘峰式老好人的做法没有任何意义,可我始终相信好人有好报。”江浔喝了一口水,“我记得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好孩子”是不是都被上帝遗忘了?

因为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做,只会调皮捣蛋的弟弟戴维却能得到一个甜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