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小闲人子率以正

第516章 社会的根源性问题(第2页)




毕竟,以前的时候,读书识字那是贵人才有的特权,许多小地主家庭的子弟,或许都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



现在朝廷白白教百姓家的孩子读书识字,怎么可能还招不到生员?



颜师古也有些不解,只不过颜师古毕竟是学问大宗师,见多识广,很快便明白过来李让的意思。



简单来说,李让说的招不到生员,不是百姓们不愿送自家的子弟上学,而是因为百姓们负担不起。



朝廷可以广建官学,可以寻到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去各地官学作为学政,去教授百姓的孩子读书认字,也可以将印刷好的书本免费发放给寻常百姓家的子弟。



这些事情,朝廷责无旁贷。



而以大唐如今的财政情况,想做到这些事情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满朝文武勒一勒裤腰带,却也勉强能够做到。



可读书不是一个单方面的事情。



尽管朝廷施行义务教育,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已经算是非常优厚的条件。



但百姓们还是负担不起。



这里说的负担不起,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大唐的孩子,四五岁就下地帮忙干活的比比皆是,再不济还能在家中煮煮饭喂喂猪。



而一旦将孩子送去学堂上学,家中白白损失一个劳动力不说,还得免费供他吃饭。



现在可不是粮食大富余的时代。



一个寻常家庭,想要供养一个吃白饭无产出的人十几年,光是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更别说大唐许多家庭还不止一个孩子。



要是送一个去上学,那剩下的孩子怎么办?



要是都送去上学,那这个家庭基本上也就毁了。



再者,书籍,老师,朝廷可以提供,但笔墨纸砚之类的学学问需要用到的东西,还得学子自己花钱买。



这些东西,可都不便宜。



对于大唐绝大多数寻常百姓来说,可能存一年的钱,都置办不了一套好的笔墨纸砚。



这些,都是百姓们要投入的东西。



退一万步说,就算百姓们能够咬咬牙投入这些成本,谁又能保证他们这些投入一定有回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