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1 章 转眼到了年末,掐...(第2页)
十万强兵练成之后,就将他们分散到各处边防进行练兵,这样,其他边防士兵也都可以训练成为强兵。再用这些强兵来训练驻守京师的军营,京营的兵也将成为劲旅。
用这样的军队去征伐鞑靼,就可以无往而不胜。这是巩固北部边防的上策。
十万大军可不是小数目,关于士兵的组成,他也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如今的边兵早已是老弱不齐,久无训练,惮虏畏敌。京兵更是承平日久,窜身豪门,本业早废,已非精锐。
所以,这些士兵都是不能用的,他想要依照在浙江的做法,实行招募,加以训练。
奏疏中,他还提到了兵部侍郎谭纶,请求与谭纶一起,选择领兵将领时,不拘科甲与见任废弃,与他们歃血为盟,同心共济募练新军。
朝廷要招募十万新兵,巨大的花销可想而知,戚继光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冗兵可汰,冗食可裁,移修边墙之费以资供需,撤戍边之兵以资训练,而买马之费可省,屯田之政可修,非直强兵亦以富国。⒀(</p>
<p>而后他又说,如果朝廷给不了十万士兵,给五万也行,经过他的训练,也可抵御鞑靼,使其不敢南犯,保边境十数年安宁,这是中策。</p>
<p>要是五万也不行,那就给三万,虽然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完善关塞,严密防守,敌人进犯时,也可以乘隙一击。不过这是不得已的下策。</p>
<p>如果连三万都不给,维持现状,等鞑靼南犯之时,那可就拦不住了。</p>
<p>“臣即不自爱,谓国威何惟!”</p>
<p>奏疏的最后,他还为他的治军策略立下了军令状:“如或不效,臣甘欺罔之诛!”</p>
<p>朱翊钧通篇读下来,完整且详尽的了解到从募兵、练兵到整个战略部署。</p>
<p>“父皇,你快看看这个!”</p>
<p>朱翊钧把折子递给隆庆,隆庆拿过来大致看了一下,眉头就皱了起来:“十万?”</p>
<p>朱翊钧点头:“对,十万。虽然戚将军在奏疏里说,五万也行,三万勉强可以,但我觉得还是十万更好,他说这是上策。”</p>
<p>隆庆看着儿子,苦笑着摇了摇头:“十万人,从募兵到练兵,再到驻守边防,与敌军交战,这得花多少银子。”</p>
<p>他儿子还是年纪太小,对钱,尤其是这么大数目的钱没有概念。</p>
<p>“就算朕同意,朝着大臣也未必都同意。”</p>
<p>朱翊钧实在不解:“戚将军说了,是要花费巨额粮饷,但他也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p>
<p>朱翊钧看着隆庆:“父皇,这钱难道不应该花吗?”</p>
<p>隆庆看看儿子,又看看奏折,犹豫不决。说实在的,他是个没什么主见的君主,既想如戚继光所说彻底解决边防问题,又不想花钱,再一想,维持现状似乎也不错。</p>
<p>“高先生要回来了,不如到时候问问他的意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