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变革之始 (第2页)
三日之后,朝堂之上再次聚集。众大臣纷纷呈上自己的奏章,观点各异,有的支持改革,但提出诸多条件;有的则坚决反对,认为风险过大。
皇帝逐一阅览,时而皱眉,时而沉思。看完最后一份奏章,皇帝看向辛梓懿,说道:“辛爱卿,你且说说,这些奏章之中,可有可取之处?”
辛梓懿上前一步,说道:“陛下,诸位大人的奏章皆有其考量。其中部分建议,可完善改革之策,然反对之声,多是因对未知的恐惧。”
皇帝微微点头,说道:“那依你之见,当如何决断?”
辛梓懿深吸一口气,道:“陛下,臣以为当以国家长远利益为重,坚定改革之心。对于合理的建议,予以采纳;对于反对之声,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此时,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即便要改革,也应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
辛梓懿反驳道:“大人,如今局势紧迫,若徐徐图之,恐为时已晚。”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又起。皇帝脸色越发阴沉,喝道:“够了!此事朕自有决断。”
众人皆噤声,殿内一片寂静。皇帝来回踱步,良久,终于说道:“朕决定,采纳辛爱卿之改革之策,但需谨慎施行,不可冒进。若有差池,唯辛爱卿是问!”
辛梓懿跪地叩头,高声道:“谢陛下信任,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至此,关于改革的争论暂告一段落,而西沿王朝的改革之路,才刚刚起步……
然而翌日朝堂之上,辛梓懿又提出观点,话音刚落,朝堂之上顿时哗然。有的大臣摇头叹息,认为辛梓懿太过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有的则面露沉思,似乎被她的言辞所触动。而那带头反对的大臣,更是怒不可遏,拍案而起。
“辛梓懿,你区区一介女流,怎敢在此大放厥词?我朝历来重男轻女,岂能让你这等黄毛丫头来指手画脚?你的方案,不过是纸上谈兵,根本行不通!”
辛梓懿神色未变,目光直视那位愤怒的大臣,不卑不亢地说道:“大人,性别从不是衡量才能与见识的标准。我所提之方案,皆是基于对国情的深入研究与思考,并非信口胡言。若大人觉得行不通,还望能指出具体不妥之处,而非以性别为由全盘否定。”
那位大臣被辛梓懿的话语噎住,一时语塞,涨红了脸。旁边一位较为年长的大臣轻咳一声,说道:“辛大人,话虽如此,但传统不可轻易打破。女子入朝为官本就备受争议,如今您又提出如此激进之方案,恐难以服众啊。”
辛梓懿微微侧身,向这位大臣拱手道:“大人,传统亦有不合时宜之处。如今国家面临诸多困境,若仍因循守旧,拘泥于传统,那国家何时才能有出路?我一心只为国家着想,望大人明察。”
这时,又有一位大臣说道:“辛大人,您的方案虽有新意,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所需耗费的人力物力难以估量,恐怕会劳民伤财。”
辛梓懿从容应对:“大人,改革之初,投入是必然的。但从长远来看,一旦成功,所带来的收益将远超当前的付出。只要规划得当,定能将损耗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皇帝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目光在众人身上来回扫视。
辛梓懿深吸一口气,再次开口道:“诸位大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今形势紧迫,我们若不能果断决策,大胆尝试,国家的未来将不堪设想。还望大家摒弃偏见,以大局为重。”
面对这如潮水般的反对声浪,辛梓懿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她微微一笑,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大人所言差矣,女子未必不如男。昔日花木兰代父从军,穆桂英挂帅出征,皆为我辈女子之楷模。至于我的方案,虽不敢说尽善尽美,却也是基于对当前局势的深入分析与长远考虑。我相信,只要诸位大人能够摒弃偏见,共商大计,定能找到一条适合我大唐发展的康庄大道。”
辛梓懿话音刚落,朝堂之上陷入了短暂的沉寂。但很快,那带头反对的大臣再次发难:“哼!你所说的不过是些陈年旧事,岂能与当下相提并论?且这大唐的江山社稷,又岂是你这小女子能随意妄言的?”
辛梓懿不慌不忙地回应道:“大人,古往今来,时代虽有变迁,但道理相通。女子能在战场建功立业,在朝堂为何不能为国献策?再者,我对大唐一片赤诚,所提方案皆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绝无半点私心。”
此时,一位一直未发言的大臣缓缓开口:“辛大人,你口口声声说为了国家,可你的方案若施行,势必触动诸多权贵的利益,这后果你可曾想过?”
辛梓懿神色坦然:“大人,改革必然会触动部分人的利益,但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这点阵痛在所难免。若因畏惧权贵而不敢改革,大唐终将走向衰落。”
又有大臣说道:“辛大人,你可知道,改革之路充满艰辛,一旦失败,你将成为千古罪人。”
辛梓懿目光坚定:“大人,若因惧怕失败而不敢尝试,那大唐将永无崛起之日。我愿承担一切后果,只为大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朝堂之上的气氛愈发紧张,而关于辛梓懿方案的争论,仍在激烈地进行着……
就在这时,皇帝微微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目光深沉地看着辛梓懿,缓缓说道:“辛爱卿,你的勇气和决心朕看在眼里。但众爱卿的担忧也不无道理。朕且问你,若依你的方案施行,初期当如何稳定局势,安抚民心?”
辛梓懿向前一步,恭敬地回答道:“陛下,臣以为初期当广开言路,让百姓知晓改革之目的与益处。同时,可设立专门机构,及时解决民众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再者,对于因改革而受到影响的百姓,给予适当的补偿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