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5,7岁开始谋划航母三头六触
第469章 突破轨道计算瓶颈(第2页)
不过有了蓝星方面的数据模拟,对于现阶段太空站的建设已经完全足够。在搭建好太空虚拟环境的第一时间,王铭立刻通知「深空航天」那边的研究人员,利用新服务器进行演算。
研究人员接到通知后,开始还不以为然,认为只是例行的设备升级,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
很快,研究人员便发现这次升级的不同,他们每次进行发射之前,都会进行轨道计算,用升级之前的服务器进行计算,数据往往要几个小时才能出来。
完成升级之后,几乎是在数据输入完成的同时,结果已经出来了!
这让发射基地的研究人员兴奋无比,之前「深空航天」的发射任务一直卡在轨道算力不足的问题上。
一次发射的任务,往往需要进行多次计算,每次计算都要好几个小时,一天24小时不断进行计算,也有个上限。
这个上限非常低,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发射需求。经过一年多的优化,总算是把发射次数从一天一次提高到了一天3次!
尴尬的局面出现了,「深空航天」这边限制发射次数的不再是火箭或者是场地的问题,而是算力。
火箭发动机可以重复使用,每台发动机可重复使用次数已经接近百次大关;使用的燃料是廉价无比的液氧和甲烷,液氧点解水便可以获得。
甲烷,呃,这玩意不就是天然气吗?供应全国十几亿人口烧菜都够了,在西南部地区会缺?
至于其他的零部件,就更不可能缺了,不锈钢外壳、全自动化焊接工厂、流水线作业……现在的可回收火箭,在海量发射任务的逼迫下,已经被「深空航天」玩成了老头乐。
满产能的情况下,一天生产几十枚火箭都是小意思,赶一赶,日产上百枚火箭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造出来的大量火箭都堆在仓库里,也幸亏主体结构采用的不锈钢,堆那里都不会生锈,放个一年半载再拉出来洗一洗还是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