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唐尧的传说(第3页)

 莫说生人走兽,就连孤魂野鬼都无法进入。 

 弟子怀疑,若传言为真,这唐尧之墓很可能就在大野泽中的这座岛内……” 

 … 

 传说,唐尧当政初期,天地残缺,季历不分,百姓因此经常耽误农时。 

 为了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唐尧指派麾下四位重臣分别前往极东郁夷、极南明都、极西昧谷、极北幽都四地。 

 以天地运转之规律确定了春分、夏初、夏末、秋分、冬至五季,让天下臣民明天合,晓地利,知时节,以春为耕,以冬为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而这四人,则被后世尊称:东方春神‘羲叔’(春分定义者),南方夏神‘羲仲’(夏初、夏末的定义者)。 

 西方秋神‘和仲’(秋分定义者),北方冬神‘和叔’(冬至定义者)。 

 此四人又合成‘四岳’,主一年春夏秋冬长五季之运转。 

 传说,上古时期,我国一年共有五季,分别是木春、火夏、土夏、金秋、水冬。 

 其中,春天属木,指万物初生;初夏属火,指燥热难耐;后夏属土,指阴冷潮湿;秋天属金,指萧瑟肃杀;冬天属水,指寒冷寂静。 

 (解析:所谓的‘一年共有五季’,换算到现在,其实就是夏天一共有两个阶段,初夏跟后夏。 

 其中,初夏燥热,大概现在的四五六七月份;后夏阴湿,就是后世的八九十月份。 

 你们没发现在中原地区(不包括极南极北地带),也就是山河五省一代,如果按照感官来区分的话,咱们的夏天很长么? 

 从三四月份开始,到九月底十月,一共将近七个月的时间。 

 而春、秋很短。 

 春天的感官,实际上只有二月份、三月份,从四月份开始,中原地区的人就其实已经穿上半袖或单衣单裤了。 

 而秋天也一样,十月份入秋,十一月就冻得抖鸡遛鸟,靠北一点的都已经开始供暖。 

 十二月正式进入冬天,然后十二月、次年一月、二月前半月最冷。 

 到二月后半月,也就是过年那段时间一直到三月底,就开始反热。 

 所以,古人将初夏跟后夏合称‘长夏’,现代人则统一称呼为‘夏天’。 

 这也是‘一年分五季,长夏主春秋’这句话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