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管这叫烟花?九点睡觉睡不着

第422章 直升机试用(第2页)

 炮兵部队首长听了这话,先是一愣,随后一双锐利的眼睛就盯住了还站在原地的陆航某部队长凝光。

 为啥呢?因为最近陆军部队重点建设的兵种里,陆航部队占的比重可不小。

 说来也是,米军的101空中突击师在海湾战争的

表现实在是太抢眼了,引得世界各国纷纷效仿。

 可结果呢,除了俄罗斯这个继承了华夏家底的军事大国外,没一个国家能玩转这种靠大规模直升机机群快速机动的大型作战单位。

 当晚,总部首长就给陈夏打了个电话。

 “陈队啊,咱们的经济啊,真是跟不上啊。”

 总部首长还没说啥,陈夏就知道他啥意思了。

 “哎,我也难啊,经济确实不行,没钱更新新装备。您先撑着点,咬咬牙就过去了。我这边天天研究新东西,都快累趴下了。”陈夏也开始诉苦。

 “是啊,我也知道陈队你的难处。可是项目拿不下来,我也没法跟你交代啊,下面的人我都没给好脸色看。”

 这一聊就是半个小时……

 也是没办法,这种空中突击师的装备要求实在是太高了,轻型、中型、重型直升机都得配套,还得有相当数量的专用武装直升机。

 这四种直升机得相互配合,才能构建起整建制的空中快速突击力量。

 海湾战争一结束,国内的陆航部队就嚷嚷着要学米国101空中突击师。

 可那时候,除了几款轻型直升机,连个像样的中型直升机都没有,还空中突击呢,不被人直接打下来就谢天谢地了。

 之后几年,总部和陆航投了不少钱,弄出了直9、直8、直12、直15等一堆型号。

 而且,部分型号还参加了边疆喀喇昆仑山口的救灾行动,展现出不错的高原性能。特别是直15,在后来的军演中频频搭载86式122mm炮兵班快速突击,上演了一幕幕炮兵航空化的“实锤”场景。

 按理说,这时候的陆航部队就算建不起空中突击师,最起码也能搭个架子了。

 毕竟直15在中型直升机里也算是佼佼者了,再加上同样属于中型的直8和进口的俄制米171,最起码有个雏形了。可结果呢?

 空中突击部队连个影儿都没有。

 为啥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国产的直8和直15自身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性能上根本满足不了部队的需求。

 没办法立刻采购,只能买俄制的米171直升机。虽然这直升机技术水平不算高,但胜在皮实耐用。问题是,光有米171也撑不起空中突击部队啊。

 就这样,空中突击部队的事儿又黄了。

 那有人就问了,直8和直15怎么搞了这么久还是不行?要知道,一个是国内直升机领域的领头羊瓷都直升机有限公司,另一个是横跨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型科技企业陈夏的附属厂。

 从哪方面看都不应该差到这个地步,发展了近十年竟然拿不出一款部队能用的直升机!

 对此,瓷都直升机有限公司和陈夏附属厂都是一肚子苦水。

 瓷都直升机有限公司各种直升机理论和技术都不缺,就缺那颗砰砰跳的心脏——直升机专用涡轮轴发动机。

 心脏病解决不了,瓷都直升机有限公司其他方面技术再强也没用。

 陈夏附属厂呢,恰恰相反,涡轮轴发动机早几年就能自产了,性能也不比国外的差多少。

 而且,陈夏附属厂在直升机动力、材料和工艺这些单项上,不说全球顶尖吧,那也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可把这些先进的东西整合到一款直升机上就完蛋了。

 不是机体结构强度不够,就是各种故障不断。总而言之,在直升机方面,陈夏附属厂的系统整合能力太差了。

 直升机这东西,在所有航空器里,对经验的依赖可是数一数二的,没的说。

 你看全世界,能造固定翼飞机的国家不少,但真正能研发生产直升机的,屈指可数。

 掰着手指头算算,也就两个半国家能行,一个是米国,一个是以前的华夏,还有半个是欧洲那些国家合一块儿。其他的,根本玩不转。

 就连技术一流,号称有工匠精神的日本,都不敢轻易涉足直升机这个航空制造的细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