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孩子鬼之讨债的鬼童(一)
讨债的鬼童
一,
这一节,记录的是李奶奶讲讨债鬼童的故事。
李奶奶讲:传说,在早年的蓝店镇,有位姓陶的私塾先生,他有个同窗好友叫林青山,二人是情同手足。在二人屡试不中后,陶先生做了教书先生,林青山因为孤身一人无牵无挂,出家做了和尚,法号叫静山。陶先生一有空就去见静山和尚,谈谈琐事和佛学。
话说这年暑天,陶先生仍然决定在停课期间,背上家人给静山和尚准备的日用物品,步行去魔岩山中那座又小又旧的寺庙,前去拜会静山和尚。
陶先生到寺庙时,已经接近中午,不巧的是,静山和尚应邀外出讲授佛经,不在寺庙。静山和尚的唯一弟子,对陶先生讲:“师父最快也得三五天后才能回来,万望施主能安心地在此留住几天。施主来一次不容易,没见到老朋友的面,没能叙叙旧就走,该有多扫兴和遗憾啊!再说,在这儿幽静之地,弟子也想跟俗世中有智慧、有学识的人,有个接触和交谈,好增加修行的内涵。何况,弟子有许多的活要干,像侍弄菜园子,修整花草,维修墙体瓦片,还要打扫寺院角角落落,得保持各处的整洁。有您这位施主在旁,弟子会觉得充实,不寂寞,不空落,会更有干劲。再者,弟子与施主一同吃斋,也是有另一番情趣的。”
陶先生听后,开心地笑道:“我早知,你们师徒二人,除去必修课业,总是在劳作地修缮清洁庙宇,修整山道。把这老旧的寺庙,打理得跟刚落成的一样新。每次来都倍觉不枉此行。真是心情愉快。再说,你是一个有着高修为的弟子,绝对不会有寂寞和空落感,是你太会挽留客人了。盛情难却之下,我就安心留下。你有啥要我帮忙的活计,尽管说,全当是向我化缘了。我虽然常年教书,但还是能干些出力的活,可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人。”
弟子脸略微一红,点头道:“施主自然能体察出弟子的心思。念在弟子诚心以待,住上一个暑期,自然最好。施主放心!因为静山大师的德高望重,寺庙里从不缺供奉,吃用不必犯愁。弟子修行(干活),施主看书备课,这样不是更好。”
陶先生住下后,见这弟子整天不停歇地在忙碌,也不好理所当然地坐在凉爽的禅房看书,就担负起佛堂打扫和擦拭灰尘,以及烧火做饭的事项。户外的事项,弟子是全部包揽着。
这天,陶先生在打扫擦拭完东面“容养阁”处供奉牌位的厢房后,觉得有点乏,在放好扫把和清洗好抹布后,便坐在了廊檐下,想小憩一会儿,然后好去做午斋。他每次来,都跟出家人一样,是过午不食的。
陶先生刚有点恍惚,就见有十多个八九岁的小孩子,在侧门的青苔小路上,是七吵乱嚷地走向了东厢房“容养阁”的后身。陶先生心想:“这些小孩子也真调皮,竟然大老远地上山来这里玩。真是‘年少不知乏与累,腿脚灵动如云飞’啊。想不到,他们还知‘容养阁’后身有凉亭,那里有可供坐多人的环椅,那可是乘凉的最佳地界。我不妨过去听听这些小孩子都会说些啥,也好对症下药地教好自己的学生们。”
于是,陶先生就悄无声息地躲进了树荫的暗处,坐听起了儿童之语来。
不过,让陶先生觉得奇怪的是,这些小孩子相互说的是各自要在啥时辰离开此地,而不是要在这寺庙里怎么玩。他们要去哪里,没有说明,好像他们之间,都知道所有人的去处,是没必要说的。有的说,一个时辰后。有的说,是一个半时辰后走。一个说,是明日的巳时走……最后一个说,是明日午时走。
陶先生听得是一头雾水。同时,觉得这些小孩子是不同自己所教的那些蒙童,说话俨然是成熟人之语,认为其中必要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