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对大明的功绩,本郡王记在心里(第3页)

 他知道,这小子又要玩什么新花样了。 

 只是他未曾料到,这小子竟有这般手段,超出了他的想象。 

 就在前方,朱允熥驻足站定,身躯挺拔,目光锁定在场中的一名官员身上。 

 “礼部的吴主事,自洪武10年踏上仕途,先后任职于翰林院、太常寺,直至今日礼部主事之位。” 

 “诸多兴办学校的良策,都是出自吴主事的提议并付诸实施,对大明大有裨益。” 

 被提及的吴主事心头如鼓擂动,双腿微微颤抖,几乎难以支撑。 

 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这样一个小小官员的仕途细节,竟会被皇孙如此清晰地铭记。 

 但朱允熥并未停留,继续迈步向前,凝视下一人。 

 “通政司的缪参议,自洪武12年起踏入官场,辗转各地州县,直至洪武18年进京,21岁时便担任了通政司参议。” 

 “每一份奏折经他手,都确保上传下达,政令畅通无阻,为大明排除了诸多障碍。” 

 缪参议在被叫到名字后,茫然抬头,望着再次前行的朱允熥,心海翻涌,波澜壮阔。 

 “工部的冯郎官,洪武8年开始服务于朝廷,16年来勤勉于工部事务,启用无数能工巧匠。” 

 “无论是应天皇宫的建造,还是全国各地的水利、军械,无不留有他的心血,大明因他而更强。” 

 “姚鹏程,同样是洪武十年踏入仕途,曾任翰林院职务,撰写治世文章几十篇。自洪武17年进入光禄寺以来,无一差池,事无巨细,均处理得井井有条。” 

 朱允熥一步步前行,每一步都伴随着一位官员的辉煌过往,直至他停在了刘三吾面前。 

 全场静默,只剩下官员们沉重的呼吸在空气中回响。 

 原本,他们以为朱允熥记住每个人是为了日后的权力更迭,作为回报或报复。 

 但他们大错特错了。 

 淮西郡王并非心怀怨恨,而是深刻记得他们每个人为大明江山所付出的努力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