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蒋瓛上报抄家清单,老朱借机敲打


 虽说他们朱家已是天潢贵胄,但皇族内部竟这般少见地和谐相处。 

 姚广孝听出了朱棣言下之意,只能无奈苦笑。 

 这样的对话,这些年来已不知重复了多少遍。 

 他有足够的耐心。 

 “这么说,王爷打算年后送世子去应天府了?” 

 朱棣摆摆头:“等过了春节,明年本王回京时,再带高炽回去。” 

 亲自护送燕世子进应天? 

 姚广孝越发感到无奈,“小僧只希望一切都能如王爷所愿……” 

 …… 

 “四叔到底在盘算什么?” 

 朱允熥望着从北平送回的书信,心中暗自嘀咕。 

 几千字洋洋洒洒读下来,朱允熥没从字句间察觉到什么异样。 

 和他寄出的信一样,尽是些家长里短。 

 当然,更多的还是关于北方军务、兵马布局的描述,以及这次北征途中的种种策略分析。 

 尽管自己在应天的地位已固若金汤,一切正按照计划稳步前行。 

 但朱允熥心中总萦绕着一抹挥之不去的阴云。 

 靖难之变。 

 现在,朱允炆已被软禁在中都。 

 将来,他注定也要管控皇室亲王,决不能让大明王朝白白供养着那几十万无所事事的闲人。 

 在大明初创之时,正是各种制度最容易确立的黄金期。 

 他心中隐隐忧虑,万一自己坚持削藩,或是限制皇族的权力。 

 朱棣是否会重蹈历史覆辙,再次掀起一场靖难风云? 

 “你有没有动过念头,想要坐上应天城中的龙椅?” 

 “你究竟会不会叛逆造反呢?” 

 朱允熥眉头紧锁,这些无声的问题在心头盘旋。 

 直到他站上了大明监国皇太孙的位置,才深刻体会到许多事并非由事实简单决定。 

 猜疑与不信任,会随着立场的不同,在每一刻微妙地变化着。 

 正如应天城的危机解除后,他默许朱元璋将信国公府的力量引入朝廷,与母族常家在军中势力分庭抗礼。 

 皇权的树立与巩固,从不是以血缘亲疏为准则。 

 不管朱棣心底是否有非分之想,朱允熥都会暗暗布下防线。 

 不断地将人发配到开荒的边疆,让冯永逸北上,这些都是朱允熥在当前棋局中,精心布局的后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