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陛下,皇太孙把自己给绑了


 朱允熥摆了摆手,神色却有些犹豫。 

 他如此匆忙赶回应天,是为了防止朝中可能出现的非议和拖延,以免好不容易在浙江道整顿的风气和刚起步的改革就此夭折。 

 但直到再次望见应天城的这一刻, 

 朱允熥猛然醒悟,他格局小了。 

 朱元璋坐镇应天城,还有现在低调却始终密切关注朝政的朱标。 

 只要他们坚定不移,他在浙江道的行动就不会莫名其妙地戛然而止。 

 自己离京,几乎搅翻了半个浙江道,朱元璋自然也能在应天城里掀起些风浪作为回应。 

 这样一来,他这突如其来的返京,就会让事情出现一些变数。 

 他将不得不正面迎接朝堂上的责难与重重压力。 

 比起先前,他身在浙江道,朝堂鞭长莫及,最多不过在朝会上口头弹劾几句罢了。 

 想到这里,朱允熥的脸色不由阴郁下来,心里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烦躁。 

 刘远忧虑地问:“三爷,咱们进城吗?” 

 “进城,先去清凉门那头。” 

 言罢,朱允熥立刻调整方向,不再朝着直通皇城的正阳门,而是转向西北,往清凉门行去。 

 刘远立即带着随从紧随其后。 

 一行人沿着应天城,穿过通济门、石城门,终于抵达清凉门。 

 小五台山和清凉门东北侧,是应天的西城和北城,那里散布着广阔的农田、墓地,以及星星点点的农家小舍。 

 还有那些戒备森严的京卫军营,屹立其间。 

 朱允熥策马当先,沿着清凉山脚下的小径,朝东北方向行进。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被篱笆围起来的简陋棚屋区。 

 这里是应天城的人口交易市场,专为买卖仆人而设的地方。 

 说白了,就是一个买卖奴隶的场所,只是因为朱元璋建国初年下达诏令,大明境内不准存在奴隶制度。 

 这天下不知有多少武将、皇亲贵胄…… 

 只要有这些人存在,蓄养奴仆的现象就总是禁而不绝。 

 不过是换了个名目,找了个说辞罢了。 

 刘远心里犯起了嘀咕,不明白三爷回京后为何不直接回皇宫,反而先来到这等腌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