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没有我这恶人,怎么有大明好人(第2页)

 心中一凛,连忙低下头,不敢再对视。 

 “微臣恭贺朝廷连战连捷,交趾道叛乱将息,国泰民安,盛世开启。臣愿效犬马之劳,只求皇太孙慈悲为怀,怜悯微臣。” 

 此刻,陈琼抛却了一切自尊跟体面,只为在这乱世中求得一席之地。 

 …… 

 回程清化城的路上。 

 陈琼耳畔不停响起归乡百姓在城门遭遇的种种,怒火在他心中熊熊燃烧。 

 一石安家粮食,到城里却莫名其妙变成了两石。 

 这账,陈琼权当是大明对清化百姓额外的恩赐,咬咬牙也就算了。 

 但每次有百姓归来,那位太孙与燕世子必定亲自出城相迎,事无巨细地解说大明在交趾道、在清化城的每一份计划与付出。 

 这份亲民之举,却让陈琼五味杂陈,满心不是滋味。 

 倒不是这些善行不该做,而是这一做,把他的作为映衬得格外刺眼,黑白分明。 

 为何自己就成了那千夫所指的恶人? 

 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大明的好太过耀眼。 

 相比之下,他在清化百姓眼里,却是个凶神恶煞的陈朝余孽。 

 谁善谁恶,连三岁小孩都一目了然。 

 可百姓哪懂,如果不是他昔日的凶名在外,如果不是他们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又怎会轻易放弃大山中的生活,乖乖回到清化城? 

 若不归来,又怎能亲身感受到大明皇太孙的慈悲,享受到分田分房的实惠? 

 百姓的无知,陈琼自小便了然于胸。 

 他们的见识有限,他自然不会去责怪。 

 关键是,这位来自大明的皇太孙显然知晓他在西山的所作所为。 

 却依然将他塑造成了一个恶人的形象。 

 正是这位大明的监国皇太孙,一步步,将他推到了人神共愤的绝境。 

 百姓的盲目,他无可奈何

。 

 可他又怎敢对这位手握交趾道百万人生杀大权的皇太孙心生怨怼呢? 

 如今,清化城就像一根刺,硬生生扎在交趾的腰眼上,把这片土地劈成两半。 

 北面的陈元旦面对明军攻势,步步败退,兵败如山倒,最后只能蜷在大罗城里,已是退无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