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大明的官(第3页)

 此言一出,朝堂上立刻响起一片窸窣议论。


 朱元璋却如老僧入定,静静盯着下方翟善。


 翟善心头大石落地,随即接着道:“微臣虽不通军事,却也知道战场上局势千变万化。也许冯永逸正是捕捉到某个良机,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若朝中有人存疑,不妨修书一封至山东,问个明白,冯永逸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再者,今日所闻皆为传言,既无孔府家书为证,更未见衍圣公的正式奏折。”


 “怎能断言冯永逸所为即是叛逆之举?最后,山东靠近河南道,远离应天府。而今太孙正驻扎河南道,代行皇上职权。料想冯永逸如有紧急军情,必会先上报给太孙。”


 “故而,微臣以为,还是再观察观察吧?”


 朱元璋本就是要个缓冲时机,对翟善当庭给出的理由并不深究。


 身为六部尚书,其言自有一番道理。


 朱元璋直接拍了拍扶手:“翟爱卿言之有理,那就按卿之意,继续观察。”


 今日,应天府中的大半文臣都跪伏在他面前。


 这不再是往日的进言劝谏,更像是当年废除千年丞相制度时的情景重演。


 武力镇压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那不过是最后的手段。


 先前,他们反对废除丞相,害怕君权过盛导致长期内斗与血腥。


 而这一次,他们所反对的,并非是对嚣张军队或地方叛乱,


 他们真正在意的是,千年传承的圣人世家是否会在战马嘶鸣中轰然倒下。


 那意味着,千年儒家文化也可能面临如同丞相制度被废除时的危机。


 更让他们担忧的是,失去了圣人教诲这个万能法宝,他们这些圣人家族的子弟,以及后代子孙,又将何去何从呢?


 打从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经过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直至两宋时期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整个社会的框架和运作机制都深深烙印上了儒家思想的痕迹。


 大明会不会也走上那条独尊一家的老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