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最后一件事,划为几道

 开国公与曹国公的王号,经过朝廷商议上报给皇上,着实不必太过复杂。 

 开国公父亲常遇春,生前官位显赫,担任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还是太子少保,被封为鄂国公。 

 可惜洪武2年,常遇春在军中突然去世。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朝廷追加了一系列荣誉头衔。 

 还追封为开平王,赐予忠武谥号,并允太庙祭祀。 

 开平忠武王,就是常遇春的王爵尊称。 

 大明王朝的一字亲王,历来只授予皇室成员,异姓最多能获得二字郡王的封号, 

 这已经是常升、李景隆这样的外姓功臣能够达到的最高荣誉。 

 如果常升因为立功而晋升,沿用开平作为郡王封号,那自然没人能挑出毛病。 

 至于曹国公情况也很类似。 

 洪武年间,他父亲李文忠因军功受封曹国公。 

 后来,李文忠担任过大都督府的大都督,还兼管国子监。 

 洪武17年,李文忠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岐阳王,谥号武靖,让他在太庙中享受祭拜,并将画像挂在功臣庙中,位列第三,还特许安葬于钟山。 

 李景隆眼下的曹国公爵位,就是继承自他父亲的。 

 他跟常升的情形相近,要按功劳晋升郡王,封为岐阳郡王最为恰当。 

 关于这次东征大军胜利所带来的各种议题,至此也讨论得七七八八。 

 朱允熥正欲离开文渊阁。 

 这时,朱高炽清了清嗓子,目光平静地望向朱允熥。 

 朱允熥恍然一怔,随即稳住脚步,“还有一事,也需内阁火速商议,拟好规制呈给皇上审批。” 

 任亨泰显得有些意兴阑珊,双手交叠在胸前,低沉回应:“太孙请讲。” 

 朱允熥淡笑:“其实不算什么大事,就是本宫觉得倭国道有些小,可孤悬海外,朝廷设置行政区域不宜过大。望内阁即刻讨论,倭国应该划分几道,并趁着东征、南征士兵的功绩评定,一并上报。” 

 即便把倭国道全境算上,在大明现有的十五道里,也算不上幅员辽阔。 

 不过,消灭倭人并非朱允熥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