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部队整编(第2页)
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少量用于出口。
年捕捞各种鱼类17.8万吨,年出栏各种家禽家畜肉类、蛋类、奶制品1.15万吨......
工业方面,各种生活物资能够满足自产自销。
拥有3座兵工厂,已经实现手枪、步枪、轻机枪、迫击炮等武器弹药的量产,基本能满足同盟军现有武装人员的战斗所需。
同时,拥有炼铁、炼油、化工、发电、机械制造等各类工厂21家。
囤积铁矿石472.6万吨,囤积成品油63.48万吨,囤积原油162.71万吨......
能在几年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工业成果,跟阿成夫妇不计代价投入资金扶持是分不开的。
这也是为什么,印国官方已经无法容忍同盟军继续发展的原因。
政府部门汇报完,张海林代表军方开始介绍军事方面的准备。
明面上,同盟军登记在印国防部的兵员只有一个野战旅7000人和一个1500人的工兵团。
但预备役部队就多了,足足编练出了3.4万人。
而且,同盟军的预备役部队跟其他国家预备役性质完全不一样。
同盟军这些预备役部队,一年至少有8个月在进行军事训练。
训练科目,涵盖了同盟军现有的所有武器装备。
从训练强度和时长来说,他们不比印国的现役部队差,完全就是挂着预备役名头的现役部队。
至于剩下的那4个月,他们主要是作为补充劳动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初级军工生产、农业种植等活计。
从性质上来说,他们跟生产建设兵团差不多。
这几年,东北行政区经济高速发展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另外,同盟军实行藏兵于民的政策。
只要是15-50岁,且身体健康的华人男性,每年至少要抽出2个月的时间进行军事训练。
在军事训练期间,他们的工资是照发的。
这部分补贴,实际上是政府在出钱。
而背地里,又是阿成夫妇用自己的钱补贴东北行政区政府财政。
如果有需要,同盟军随时可以拉起一支超过10万人的部队,并保证这么多战士半年的弹药所需。
极限动员之下,武装30万人也不在话下。
各种重武器不敢说,人手一把半自动步枪还是能做到的。
接受招安之前,同盟军拥有十多万支各种型号的枪支。
这些年,除了自己的兵工厂生产,同盟军也是在偷偷小批量进口武器装备。
他们拥有如此大的武器保有量,一点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