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游戏也太真实了晨星LL
第771章 南线与北线的进展
“演的还不错。”
钢铁之心号的舰长室,楚光一边喝着加了奶的红茶,一边瞧着全息屏幕中的舞台剧,脸上带着饶有兴趣的表情。
“演技在线,剧本也还行。”
“就是台词里的锤子和母亲也太多了……这玩意儿居然是当地人自己写的?”
现实中的影视作品他早就看腻了,玩家们搬运的本土化作品又是玩尬的比较多。相比之下,他还是更好奇废土上的幸存者们自己玩出来的一些新花样。
比如斯伯格写的《觉醒者波尔》就让他眼前一亮,更早一些的还有哈尔写的那些“打油诗”,甚至包括蜜獾小公主献给他的绘本——“毛发浓密的父与子”。
比起“舶来品”,这些本土诞生的作品更能反应废土客们的精神世界。
身为一名管理者,他的职责不仅仅是引导,更多要做的其实是“了解”。
而在来自韩明月女士的最新一份关于婆罗行省的社会学研究报告中,恰好便附上了这么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虽然老式的舞台剧和过于新潮的观影设备不太搭,但放在废土上却意外的合理。
回到舞台剧本身。
剧的名字叫《暴雨后的故事》,编剧是一名牛族人诗人,包括剧本的创作、台词的设计甚至舞台剧中的音乐都是由其一人完成。
整个舞台剧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一栋郁金香街的宅院里,而根据剧中的刻画,那栋宅院实际上就是尼哈克的总督府,而暴雨指的既是窗外的雨,也是吹进金加仑港的“风”。
不过整个舞台剧并不是讲尼哈克总督和他的仆人,也与时事、大局无关,仅仅是以一名小贵族的视角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落幕,并以两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凸显了主角在“探索时期”的迷茫——
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离他而去,但他自己却不知该去哪,更不知道自己在哪。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剧中主角的精神世界与当地旧贵族们的精神状况极为相似。
在婆罗行省登陆之后,联盟虽然没有掠夺当地人的财产,但那些贵族们已经不再具有任何旧时代的特权,也不再受到身边人的尊敬和崇拜。
即便他们的生活暂时还不错,但如果顺应不了时代,沉没在时代的浪潮中是迟早的事情。
在舞台剧影像附件的末尾处,韩明月留下了身为一名研究人员的观点。
“……令我感兴趣的不是舞台剧的剧情,而是在这部舞台剧中同时出现了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影子。我觉得这部作品和红土一样具有代表性,后者是激进派的声音,前者是保守派,它们都属于这段时期,也都是属于这段时期独有的文化现象的一种缩影。”
关掉全息影像,楚光继续看向了韩明月女士撰写的报告。
根据其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提到的观点,金加仑港的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其热烈的程度丝毫不输于当地的大基建。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同时出现在了金加仑港。
甚至不止如此,前者还发生了进一步——至于跳跃式的演化,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存在主义的雏形。
即,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和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即人没有义务信仰特定的宗教和礼法。
这些东西在人联的历史上都曾出现过,但在繁荣纪元之后的废土纪元见到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
当然,与此同时一同出现在金加仑港的还有另一个极端——虚无主义。
即,对一切意义的否定,认为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无力徒劳的。
婆罗行省的幸存者文化发源于罗威尔营地,当地幸存者引以为豪的文化覆盖了400万平方公里。与之相比,牵动三大“堕落帝国”敏感神经的海涯行省,面积甚至还不如帝国的一个州。
哪怕是农场庄园里的奴隶也可以挺起胸膛来说,什么“堕落帝国”,什么“天堂之战”,不过是几只怪模样的大螃蟹在蛐蛐笼子里斗。
然而面对一个刚崛起两年半的新兴幸存者势力,他们的骄傲却被彻底摔在了地上。
纵使他们把千柱之城的一千根柱子数上一万遍也理解不了,为什么联盟与火炬打架时,只是挥拳不经意间刮起的风,便摧垮了帝国引以为豪并视作矛头的“灰狼”。
自负与自卑虽然是自我认知的两个极端,但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两种属性其实就是如影随形的。
相比起千柱之城,象征着权威的罗威尔营地才是真正的婆罗行省幸存者心目中的精神图腾,哪怕当地人从来没有向它祈祷过,甚至从它门前路过时都会不自觉地低下头加快脚步。
然而少有婆罗行省的幸存者真正意识到,祈祷只是信徒向神灵表达敬畏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信仰的全部,更无关本质。
原始社会的人们出于对山火和天雷的敬畏编纂了神话,出于敬畏向神灵献上舞蹈,向图腾献上祭品……
神话、舞蹈和祭品都不足以概括信仰的本质,发自内心地敬畏——或者说畏惧才是。
由于联盟的到来,罗威尔营地的威严被踩在了脚底,当地的旧贵族们不但失去了奴隶带来的收入,也失去了精神的寄托。
目前虚无主义的风潮流行在当地上流阶层,并主要体现在音乐与绘画两个领域。
钢铁之心号的舰长室,楚光一边喝着加了奶的红茶,一边瞧着全息屏幕中的舞台剧,脸上带着饶有兴趣的表情。
“演技在线,剧本也还行。”
“就是台词里的锤子和母亲也太多了……这玩意儿居然是当地人自己写的?”
现实中的影视作品他早就看腻了,玩家们搬运的本土化作品又是玩尬的比较多。相比之下,他还是更好奇废土上的幸存者们自己玩出来的一些新花样。
比如斯伯格写的《觉醒者波尔》就让他眼前一亮,更早一些的还有哈尔写的那些“打油诗”,甚至包括蜜獾小公主献给他的绘本——“毛发浓密的父与子”。
比起“舶来品”,这些本土诞生的作品更能反应废土客们的精神世界。
身为一名管理者,他的职责不仅仅是引导,更多要做的其实是“了解”。
而在来自韩明月女士的最新一份关于婆罗行省的社会学研究报告中,恰好便附上了这么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虽然老式的舞台剧和过于新潮的观影设备不太搭,但放在废土上却意外的合理。
回到舞台剧本身。
剧的名字叫《暴雨后的故事》,编剧是一名牛族人诗人,包括剧本的创作、台词的设计甚至舞台剧中的音乐都是由其一人完成。
整个舞台剧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一栋郁金香街的宅院里,而根据剧中的刻画,那栋宅院实际上就是尼哈克的总督府,而暴雨指的既是窗外的雨,也是吹进金加仑港的“风”。
不过整个舞台剧并不是讲尼哈克总督和他的仆人,也与时事、大局无关,仅仅是以一名小贵族的视角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落幕,并以两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凸显了主角在“探索时期”的迷茫——
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离他而去,但他自己却不知该去哪,更不知道自己在哪。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剧中主角的精神世界与当地旧贵族们的精神状况极为相似。
在婆罗行省登陆之后,联盟虽然没有掠夺当地人的财产,但那些贵族们已经不再具有任何旧时代的特权,也不再受到身边人的尊敬和崇拜。
即便他们的生活暂时还不错,但如果顺应不了时代,沉没在时代的浪潮中是迟早的事情。
在舞台剧影像附件的末尾处,韩明月留下了身为一名研究人员的观点。
“……令我感兴趣的不是舞台剧的剧情,而是在这部舞台剧中同时出现了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影子。我觉得这部作品和红土一样具有代表性,后者是激进派的声音,前者是保守派,它们都属于这段时期,也都是属于这段时期独有的文化现象的一种缩影。”
关掉全息影像,楚光继续看向了韩明月女士撰写的报告。
根据其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提到的观点,金加仑港的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其热烈的程度丝毫不输于当地的大基建。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同时出现在了金加仑港。
甚至不止如此,前者还发生了进一步——至于跳跃式的演化,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存在主义的雏形。
即,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和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即人没有义务信仰特定的宗教和礼法。
这些东西在人联的历史上都曾出现过,但在繁荣纪元之后的废土纪元见到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
当然,与此同时一同出现在金加仑港的还有另一个极端——虚无主义。
即,对一切意义的否定,认为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无力徒劳的。
婆罗行省的幸存者文化发源于罗威尔营地,当地幸存者引以为豪的文化覆盖了400万平方公里。与之相比,牵动三大“堕落帝国”敏感神经的海涯行省,面积甚至还不如帝国的一个州。
哪怕是农场庄园里的奴隶也可以挺起胸膛来说,什么“堕落帝国”,什么“天堂之战”,不过是几只怪模样的大螃蟹在蛐蛐笼子里斗。
然而面对一个刚崛起两年半的新兴幸存者势力,他们的骄傲却被彻底摔在了地上。
纵使他们把千柱之城的一千根柱子数上一万遍也理解不了,为什么联盟与火炬打架时,只是挥拳不经意间刮起的风,便摧垮了帝国引以为豪并视作矛头的“灰狼”。
自负与自卑虽然是自我认知的两个极端,但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两种属性其实就是如影随形的。
相比起千柱之城,象征着权威的罗威尔营地才是真正的婆罗行省幸存者心目中的精神图腾,哪怕当地人从来没有向它祈祷过,甚至从它门前路过时都会不自觉地低下头加快脚步。
然而少有婆罗行省的幸存者真正意识到,祈祷只是信徒向神灵表达敬畏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信仰的全部,更无关本质。
原始社会的人们出于对山火和天雷的敬畏编纂了神话,出于敬畏向神灵献上舞蹈,向图腾献上祭品……
神话、舞蹈和祭品都不足以概括信仰的本质,发自内心地敬畏——或者说畏惧才是。
由于联盟的到来,罗威尔营地的威严被踩在了脚底,当地的旧贵族们不但失去了奴隶带来的收入,也失去了精神的寄托。
目前虚无主义的风潮流行在当地上流阶层,并主要体现在音乐与绘画两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