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两条路线

那个时候,客户们每天排队堵在n康门口等待最新产品下线的热情,就与十几年之后,客户们眼巴巴等着A斯麦euvgkj交货的迫切并无二致。

 

但谁也不曾想,二十年时间不到,风光对调,作为米国忠实盟友的A斯麦就一跃翻身,执掌起代工厂的生杀大权,更成为大国博弈之间的关键杀招。

 

A斯麦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交不出euv,摩尔定律就会从此停止”,

 

但这真的只是一个盛产风车、郁金香国家,凭借一个三十多人的创始团队,就可以诞生的一个制造业奇迹,半导体明珠吗?

 

其实,从那台等了整整三年还未曾交付的euv背后,我们不难看出背后真正的赢家。

 

在灰姑娘翻身做王后的背后,绵延十多年的,是封锁与反抗,也是复仇与合作。

 

从市场角度出发,作为另一个时空,上世纪九十年代最大的gkj巨头n康的衰落,就始于那一回157光源干刻法与193光源湿刻法的技术之争。

 

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是由y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moore提出的的一个叫做摩尔定律的产业规范:

 

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量每隔18至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相应的芯片制程也会不断缩小)。而每一次制程前进,也会带来一次芯片性能性能的飞跃。

 

这是对芯片设计的要求,但同时也在要求gkj的必须领先设计环节一步,交付出相应规格的设备来。

 

几十纳米时代的gkj,门槛其实并不高,三十多人的A斯麦能轻易入局这个行业,连设计芯片的y特尔也可以自己做出几台尝尝鲜,难度左右不过是把买回来的高价零件拼拼凑凑,堆出一台难度比起照相机高深些许的设备而已。

 

而n康与他们不同的是,对手靠的是产业链一起发力,而n康的零件技术全部自己搞定,就像如今的p果,芯片、操作系统大包大揽,随便拿出几块镜片,虽不见得能吊打蔡司,但应付当时的芯片制程却是绰绰有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