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鉴宝师青云在眼前

第496章 给你看样东西

    出土银锭中年代最早的,是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所铸,汉代白银流通不广,隋唐以前称银锭为“银饼”、“银铤”,称扁平形银币为“钣”、“笏”、“版”,棒形的称“铤”、“挺”,宋以后改称“银锭”。

    元代于银锭之外总称“元宝”,形式变为马蹄形,故亦称“马蹄银”。明清两代均沿用“元宝”一词。

    白银的颜色白润而沉稳,银锭气孔中有金黄色的多彩宝光,银锭本身色彩为雪白色,老银锭由于在使用或埋入土中,受人们触摸、氧化等损伤,银锭已自然生成了一层银锈和包浆,这种银锈和包浆的颜色大多为灰色或灰褐色,色泽温润。

    民间对白银鉴别银色有很多口诀,比如什么“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七黑八红九带白,九五成时还原色”等等。

    银锭铭文是指铸造银锭时錾刻或铸造在银锭上的文字,内容历代不尽相同,大体包括银锭铸造的时间、地点、用途、成色、官员或工匠姓名等。

    银锭造假的方式五花八门,主要归类就是减低银的成色和重量两种。细分后,一是用铅锡,其表面呈青黑色,二是浇铸时将铜块凝固在银锭内部,外表鎏银,体大而轻,手感显然不同。

    三是灌铅法,在真银锭底部挖出一个小洞,取出银后灌入铅,再封焊洞口。

    “那是铅镀银,铅都露出来了,没看见?那两人是合伙蒙你呢。”林如海淡淡道,这种事在潘家园司空见惯,他说起的时候已经没有一丝情绪了。

    “可是……”

    “可是都符合你看的书,是不是?作假不如此,你们会上当吗?袋子里是什么?”林如海问。

    苏翰文有些沮丧,但又庆幸林如海来的是时候,没遭遇损失,听他问起袋子里的东西,转而开心道,“我捡的漏,你帮着看看,尤其是那枚田黄石印章……”

    “都是赝品,花了多少钱?”林如海扒开袋子看了一眼,问道。

    “你都没仔细看,什么都是赝品?”苏翰文埋怨道。

    “多少钱?”

    “十四万二。”

    “行,就当买教训了。”林如海刚说完,迎面过来一人,道,“林先生,好久没见了。”是鼎甲古玩店的夏言锋。

    “夏兄,这么巧?”林如海跟他握手。

    两人之前曾有过龌龊,但时间流逝,彼此都

    放下了,夏言锋笑道,“去看了一件东西,对了,周末协会的活动你去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