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三国演义》扑街了?

    报纸的推广,还需要萧兵忆想办法。

    依照后世的经验,需要官方和民间同时开拓。

    李玄霸是大唐头一等的贵族,官方自然不用说了——内参消息,只要是机关单位它就得订!

    想混官场,弄不清朝廷的意思可还行?

    找到李世民一说,皇帝陛下觉得这个点子挺好,主要是李玄霸说的话挺称他心意:

    “二哥,以后想说啥又不方便直说的,你就跟我说一声,保准给你解释的清清楚楚!省得你还得跟大臣们演你画我猜。”

    “朝堂上还好,地方上难免有脑子不灵活的,乱解释一通。还能防止有人故意曲解朝廷法令。”

    古时候虽然还没那么重视宣传战线,但也早已知道舆论的重要性。

    左丘明就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哪怕到了今天,也不是说你只要说的是真话,就能百无禁忌。

    针对民间,则要转移侧重点。

    老百姓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小日子。

    晚报之类的内容,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拼音的推广就得借助纸媒。

    一些农业、工商业的基本常识,也得从这个渠道广而告之。

    当然也不能忘了趣味性。

    文抄公该做还是得做,李玄霸就把罗大大的《三国演义》弄出来了。

    连载这种形式,很能增加读者的粘性。

    岂料第一刊《大唐晚报》一出,其他还好,普遍得到赞誉,被认为内容都是利国利民的好题材。

    《三国演义》却受到了普遍的批评!

    故事内容得到了肯定,备受抨击的居然是文笔!

    罗大神文笔不行?

    听到这个消息,萧兵忆震惊异常。

    稍作调查才知道,还是识字率的原因。

    《三国演义》在当初刊行的时候,经过近百年的演变,语言习惯已经有很大变化。

    相对的,读书识字的比例也有增长。

    况且小说这种体裁,需要受众面广一些,罗大神难免写得就要直白些。

    没错,我们今天看来,原版《三国演义》属于文言文,其实在当时来说,就是半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