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地府有编制王北刁
第356章 给差生补课
朱元璋在思考。
此时的他,脑中的模式是这样:打压商人,抑制地主,给农民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丰衣足食……然后一辈子好好种地。
元朝将人按血统分成了四等,其实朱元璋也按社会分工把人分了四等:士、农、工、商。
在他眼里,商人不事生产,篡取社会财富,是最低等的人群。
萧毅知道他的想法,所以要给他科普一下。
思索少倾,萧毅举例说明:“陛下请想,如果一个农民,他今年收的粮食够多,是不是要卖了换钱?但如果身边都是农民,大家都不缺粮食,他卖给谁?”
朱元璋想了想说:“朝廷收,收完了运到缺粮的地方卖。”
萧毅心说你就吹吧,你有钱吗?
你明朝是大,可在大一统王朝中,说是最穷的也不为过,都因为你老朱不懂经济!
这个例子不能理解,那咱换一个。
萧毅继续循循善诱:“再比如,大理产茶,江西产瓷器。大理人想要茶具,而江西人想喝茶。如果没有商人,大理的茶叶就要烂在树上,而江西的瓷器没人买,慢慢也就没有匠人做了。结果就是两个地方都穷。”
朱元璋有点不耐烦了:“那就让大理少种点茶树,鼓励一些人学烧窑,再让江西种点茶树!我也没说不让经商啊,就是看不惯那些商人赚黑心钱。”
萧毅真是被朱元璋的固执弄得无语:你真是国家级抬杠运动员!
还得说点他感兴趣的,萧毅琢磨了一会儿,想到一个例子:
“陛下,上次北伐,往那边运粮几何啊?”
朱元璋想了想:“出兵四十万,战事三月有余,耗粮约五十万石。”
萧毅点头:“嗯,一两银能买八石粮,那边没大河,只能陆运,运粮的民夫没少发动吧?要五十万石粮,刨去运输的消耗,就得运至少八十万石过去,用银子十万两。”
朱元璋点头:“大抵如此。”
萧毅又问:“如果提前一个月,在当地以高出市价两成
的价格收购粮食,有商人愿意卖嘛?”
此时的他,脑中的模式是这样:打压商人,抑制地主,给农民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丰衣足食……然后一辈子好好种地。
元朝将人按血统分成了四等,其实朱元璋也按社会分工把人分了四等:士、农、工、商。
在他眼里,商人不事生产,篡取社会财富,是最低等的人群。
萧毅知道他的想法,所以要给他科普一下。
思索少倾,萧毅举例说明:“陛下请想,如果一个农民,他今年收的粮食够多,是不是要卖了换钱?但如果身边都是农民,大家都不缺粮食,他卖给谁?”
朱元璋想了想说:“朝廷收,收完了运到缺粮的地方卖。”
萧毅心说你就吹吧,你有钱吗?
你明朝是大,可在大一统王朝中,说是最穷的也不为过,都因为你老朱不懂经济!
这个例子不能理解,那咱换一个。
萧毅继续循循善诱:“再比如,大理产茶,江西产瓷器。大理人想要茶具,而江西人想喝茶。如果没有商人,大理的茶叶就要烂在树上,而江西的瓷器没人买,慢慢也就没有匠人做了。结果就是两个地方都穷。”
朱元璋有点不耐烦了:“那就让大理少种点茶树,鼓励一些人学烧窑,再让江西种点茶树!我也没说不让经商啊,就是看不惯那些商人赚黑心钱。”
萧毅真是被朱元璋的固执弄得无语:你真是国家级抬杠运动员!
还得说点他感兴趣的,萧毅琢磨了一会儿,想到一个例子:
“陛下,上次北伐,往那边运粮几何啊?”
朱元璋想了想:“出兵四十万,战事三月有余,耗粮约五十万石。”
萧毅点头:“嗯,一两银能买八石粮,那边没大河,只能陆运,运粮的民夫没少发动吧?要五十万石粮,刨去运输的消耗,就得运至少八十万石过去,用银子十万两。”
朱元璋点头:“大抵如此。”
萧毅又问:“如果提前一个月,在当地以高出市价两成
的价格收购粮食,有商人愿意卖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