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创业实录恶的呃呃呃

第867章 推销

第867章推销打卡 而今德国人才市场上,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十分抢手,所以 像夏利尔安这样的东非留学生被德国企业截胡并非个例,而 是普遍现象。

 

德国化工业起步时间其实并不算早,大多数都是六七十 年代后,而德国化学工业兴起也就是近些年的事,而德国高等 教育进入化学工业也就是七十年代以后才开始的普遍现象。

 

所以德国的化学领域的教育,实际上是滞后于化工产业 发展的,人才市场也就形成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这个时候,德国的化工企业就将目光盯上了庞大的东非 留学生群体,目前德国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就是东非人,尤其 是八十年代后,每年东非前往德国留学生人数维持在四千人 以上。

 

作为对比,同期日本赴欧美留学生数量才一千多人,直到 1890年才刚刚超过两千人。

 

而这仅是东非在德国的留学生数量,加上奥匈帝国和瑞 典,法国,荷兰等东非留学生,光1892年东非留学生数量就突 破一万多人,而同期东非本土大学生数量才七千多人。

 

等于说东非高等教育大部分是借助国外高等教育从而实 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东非高等教育人才,能担任教职工 的放在这个时代,在任何国家都无例外属于顶尖精英。

 

而同期德国在校大学生数量就已经突破三万,这还不包 括一些技术型院校,当然,德国高等教育(包括技术院校)中 很大一部分是东非留学生,占比达到惊人的百分之四点五左 右。

 

所以说东非在教育领域的投资是极为夸张的,不过高投 入代表着高收益,没有人才培养,东非也不可能迅速让东非在 新兴工业领域和部分传统工业领域迅速追求国际水平,甚至 达到领先水平。

 

而且东非留学生主要集中在理工科领域,这就使得德国 企业对东非留学生群体的挖墙脚工作更甚,每年都有近二成 的留学生群体留在德国。

 

要知道这二成能被德国企业看中的留学生群体,显然也 不是庸庸之辈,而是在校期间就凸显出真才实学的。

 

等于东非留学生助推了德国的工业发展,所以德国政府 对于东非留学生群体十分欢迎,除了为高等教育院校和地方 创收以外,还能化为己用,何乐而不为,而夏利尔安就是在这 样背景下留在德国的东非青年人。

 

“真是便宜德国了!“伯利兰在了解夏利尔安的经历后感叹 道,东非对留学生的群体的投入可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时间和 精力成本,别的不说光是十年的义务教育成本就相当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