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创业实录恶的呃呃呃

第七十五章 经济答卷(第2页)

 

当然,在英国人看来,他们的损失才是最大的,毕竟在一战期间,东非和美国抢占了他们原本的大量船舶制造业市场,即便战后夺回一些份额,但依旧让英国船舶制造业损失惨重。

 

毕竟,英国船舶制造业相对于东非和美国,优势在于技术和经验的深厚积累,还有英国长期以来积累的口碑。

 

放在一战以前,世界各国只要预算充足,那必然优先选择从英国下订单购买军用或者民用船只。

 

但是,一战整整持续了五年时间,英国自身的船只数量都不够用,这就使得当时海外船舶市场上,东非和美国造船厂大赚了一笔。

 

而且,这五年的时间,足够东非和美国的造船厂,对大量新兴技术进行应用和验证,而其他国家在采购了东非和美国的军舰或者商船后,也能打破原本船舶市场的刻板印象。

 

尤其是对东非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毕竟东非历史太短,算是后发国家里的后发国家,而这也意味着东非工业品出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毕竟对于国际客户来说,老品牌意味着质量和口碑上的保证,即便两件同质量和价格的商品,人们肯定更愿意选择老品牌,毕竟后者不容易出大问题。

 

东非唯一能不受影响的也只有汽车,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了,毕竟这些都是新开辟的赛道。

 

而关于东非纺织业,为什么发展不尽人意的原因,影响因素就比较多了,最主要的还是整个20世纪初,全世界的纺织业行业发展都比较快。

就拿远东帝国来说,近些年来远东帝国的纺织业发展可谓突飞猛进,而这就导致很多依赖远东市场的它国纺织企业发展受阻,就比如英,法,日本和美国等国家。

 

虽然,远东帝国的重工业发展不尽人意,但是发展轻工业还是比较顺利的,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轻工业相对于重工业门槛低。

 

而远东帝国仅仅是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整个20世纪初,大部分国家的轻工业发展都比较快,就是一些殖民地的工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就比如印度,越南,埃及,澳大利亚等等,这也加剧了世界轻工业的竞争。

 

当然,欧洲本土纺织业的恢复,也对战后东非纺织业发展形成了一定冲击,法国,英国和德国等,他们工业产能的恢复,就让原本东非的市场更加狭小了。

 

而东非本土市场相对于那些温带或者寒带工业国而言,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又相对较少,毕竟很多东非人连冬天都没有见识过,这也是东非纺织业发展相对乏力的原因之一。

 

罗根斯说道:“总体而言,从1920年到1925年,帝国的工业遭受前期的曲折,但是在后期基本恢复,甚至得到了新的突破,帝国的各项工业指标,基本恢复到一战时期水平。”

 

“总量上的变化虽然不明显,但是质量上却有了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传统工业部门,帝国甚至形成了部分领域,对英法德等老牌国家的反超。”

 

“而在新兴工业发展领域,更是表现出一骑绝尘的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帝国自身的优势。”

 

生产恢复到一战时期,水平对于东非而言绝对是一个绝好的消息,这也就意味着东非彻底消化了一战中获取的各项成果。

 

一战对于东非和美国这种国家而言,就是一剂大补药,吃下去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突然雄起,但是如果不能消化药力,那事后可能不仅造成浪费,还有可能损伤到根本。

 

罗根斯说道:“在具体工业数据上,截止到1925年,帝国的钢铁产量突破四千二百万吨,处于世界第一位,新增铁路运营里程三千一百零八多公里,石油产量突破六亿桶,全国总发电量突破一千两百亿千瓦时……”

 

“随着本轮产业升级和调整,帝国钢铁产量虽然提升并不显著,但是钢铁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大幅度提高,综合成本大大压缩的同时,生产效率有效进步。”

 

“同时完成了对大部分国有钢铁企业的改革,从而避免因为管理所造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