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漫漫32(第2页)
这件事,点到即止,四爷又说起了其他:“去年年底,贷款入学的政策下来,我认为这是极好的。给经济困难的学生打开了通道。这改变的不是一个人的命运,而是一个家庭的命运,更多的家庭从贫困中挣脱出来,这便是社会的进步。
可还有更多的孩子,他们没有选择的机会。人跟人不一样,就如同花开有早晚一样。在农村……很多孩子在未及开花之前就被斩断,再没有开花的机会。在同村人中,当年小学毕业便辍学的有四个人,其中三个是男孩。
在初中的同学中,初中毕业便出去打工、务农者占八成。剩下的两成中,一成读了高中、中专、技校,还剩下一成去做学徒,学些手艺。更有初中考上高中的女孩子,有一半家里不支持读高中,从而辍学,南下打工。”
这些都是原身的亲生经历。
四爷回忆着:“我从中挣脱了出来,每每回想,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这就是发起此次活动的初衷!”
所以,帮扶一定会是真真正正的,落到实处的,这件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也算是对原主的一个告慰吧!他没有忘了村里谁给他说过好话,没忘了哪家的大娘把家里的旧棉衣给他,让他能御寒;也没有忘了在学校叫他吸墨水的同桌,没有忘了考试的时候借给他钢笔和ZB铅笔的同学;更没有忘了那些照顾过他的老师。
这些人一人给予了一滴,这孩子在心里便汇聚了一片。
也因为在四爷的陈述里,一路走来尽皆苦难,但内心存的却都是感恩,记者就给这篇文章取了个主标题——爱的传递!
也因为这个大篇幅的报道,好些记者就又去尹家老家那边去采访。
这些采访里,把村里人,把镇里的人,把同学和老师都夸了一遍。于是受访者都是自豪的,“那可是个好孩子,吃苦耐劳。十一二半夜三更的在野地里浇地……大冬天的在工地上搬石头,那手一年到头就没有好的时候……”
“我看见孩子可怜,大冬天的那棉裤短的,脚脖子上都有冻疮了……我把我儿子的裤子给改了,才叫孩子换上……”
“七八岁大的时候,那夏天都是光膀子、光脚跑的,晒的黑不溜秋的……秋天穿的人家不要的凉鞋,冬天穿的单布鞋,脚尖都顶出来了……我看不下去,给娃做了两双布鞋……”
都在夸,夸那个孩子,夸他们自己,没人说尹家两口子,但这两口子却彻底出名了。
说起被拐的孩子,大家都说:“不知道是被拐的,要是知道肯定要报警呢!只听说是家里父母不要了的,其他的就不知道了。总想着娃也可怜,落到这一户……谁知道是被拐出来的!也是造孽了!”这次,尹家所在的村镇,也属于爱心捐赠的一个点。
四爷看着名单,名单里有个女孩叫尹小羊。
尹小羊就是四花,四花今年十九了,还有两个月就高考了。她在县城读高中,那一家原本有两个儿子,抱养了四花回去的时候,四花也都一岁多了。
但这一家人算是厚道的人家,考上普高就上普考,并没有叫她辍学。
四爷跟组重新回来,来到县城的高中,他们的捐赠并不大张旗鼓,希望学校能保密受赠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