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漫漫38(第2页)

何鹏听不懂这边的方言,但是对老钟他们来说,几乎都能听懂。像是老钟这样的,在火车站附近干了半辈子,南腔北调,啥都能听懂一些。

桐桐吃的香,他们这些人这面却吃的极慢。这对话就是在引导,引导人一步一步的在不防备的情况下,说出更多的东西。

这里面牵扯到了具体的人,比如卖香料的小姑娘,当年四五岁大,而今十八|九,家庭住址都是详细的。

除此之外,这里面有拐|卖妇女、婴幼儿。

听完了,老钟给关上了,问桐桐:“你详细说。”

边上已经有人拿本子,做笔录了。

桐桐彻底放下手里的方便面汤,塞了口香糖到嘴里嚼着:“……我家的案子缺乏关键性的证据,这是事实。但是,既然连着出了两个被拐卖的孩子,那这就一定是个窝!当地人相互庇护,叫案子推进的极其艰难。那就只能由外面的人……不叫对方防备的人来旁敲侧击……”

老钟:“……”所以,没有什么巧合!她就是特意跑来查这个的。

何鹏不安的动了动,人家是带着目的来的。

“可我该找谁打听呢?谁是当事人,谁就是知情者。乔家是当事人,刘树的买家——那一对老夫妻,也是当事人,我这才上门的。事实上,有些事在当地绝对不是秘密。

随后,我就想查这个李三妹,她是找到司机的关键。李三妹嫁到洼子乡,我就得去洼子乡。于是,就去了。”

老钟不停的拍着额头:这是很凶险的!既然知道是窝案,周围的人对有些事心知肚明,且都心照不宣。那么,你一旦打听李三妹,就可能叫人家警觉。

你要知道,这种警觉闹不好你就失踪了!人家有的是办法叫你瞬间迷过去。

这种凶险……听听都后怕。

桐桐‘嗯’了一声,“当时就长了心眼,我看着地势比较高,却偏叫洼子乡,就多问了一句。我一听‘娃子乡’,就改口说是寻亲的……”

老钟跟同事对视一眼,继续往下听。从去找神婆,借口是什么,看见了塑料袋,顺着去找地址,“我也不知道塑料袋上的地址是不是神婆去的地方,客车运营不完全规范,有时候在其他高速路口也有绕过去半路载客的情况,又有加油站、服务站等地方……”桐桐说着,就往出拿更多的照片:“我一路上就随机拍……”

照片一拿出来,省城专案组的人就说:“你找的角度不错。”

“特意调到最前面,视野宽,高速两边都看得见。”桐桐抽出一张精神病院的广告,“上面有地址,向阳北路……精神疾病需要安定、麻醉,而人贩子也需要……打广告的是私营,私营……有时候就代表着不正规……”

老钟看了看:“你就去了精神病院?”

桐桐拿出一张疑似李三妹的照片:“……李三妹的照片几乎没有,而画像上的李三妹跟这个并不像。那是五十岁上下的李三妹,况且,画像是根据李三妹的亲人的叙述画出来的,是叫邻里确认相似才确认的……”

可这些人的嘴里是否存在隐瞒呢?时候存在故意误导呢?

便是不相似,乡邻也会说,画像嘛,我们以为就只能画那么像。

老钟拿起照片端详,再拿出档案袋,取出李三妹的画像,确实很难说这是同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