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知世郎自立济宁王(第2页)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什么意思?就是说:“我是长白山前的知世郎,你看我多威风吧,穿着红色上衣,锦色背带裤,又威风,我是又帅气呀!我手拿着长槊能够伸到半空之中。我一抡这刀啊,我这刀发出比太阳还耀眼的光芒。我上山当了土匪,我就能够以獐鹿为食。我下山做了强盗,我就可以吃地主老财的牛羊。如果官兵到了,我这知士郎想都不想,拎刀就冲上去了。谁人给我这么大的勇气呢?那大家想一想啊。我现在逃了兵役了,我没有听那皇帝杨广的话,没到辽东战场上去征讨高句丽。如果说,我听了这皇上的话,被扫地征兵,我到了辽东战场,不白白送死吗?我逃了兵役,就等于犯了死罪呀。犯了死罪之人,还有什么可怕的啊?相比到辽东战场上白白送死,被官军砍掉脑袋又算得了什么呀?各位父老乡亲醒醒吧、醒醒吧,大家现在在水深火热之中啊,隋朝皇帝杨广不让咱们活呀!与其被杨广给弄死,不如咱们奋起反抗!不要再去辽东为杨广卖命了。各位要拿起刀枪造反呐!不抗役,只有死啊!反暴政,那虽然说可能掉脑袋,但掉脑袋那也算为自己的生命自由奋斗过呀,掉脑袋那也是光荣的呀!”
,!
哎呦……这首歌谣就唱出了当时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广大山东百姓心声啊,一时之间传唱各地。老百姓是纷纷拥护王薄呀。
王薄一看,哎,你别说,文艺作品对征兵起到很大的帮助啊。于是,王薄再次作歌,又做了一首说:“要抗兵,要抗选,家家要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
那这首歌更加通俗易懂,一下子迅速传遍长白山。去参加起义的人数增至数万呐。附近那些贫苦农民多往归之啊。不到一年,王薄这个起义军就攻占了山东许多州县。后来,王薄率部西行从齐郡边境南下。您看,人家跟济南王唐弼达成协议了——我不攻打你齐郡,我从齐郡边境南下转向鲁郡。然后,又引军渡河与当时另外一支起义军孙宣雅、郝孝德部会合,顿时人数达到十余万呢。于是,王薄自立为王,称“济宁知世王”。手下大帅就是郝孝德,军师孙宣雅,丞相孟让。等于王薄是被隋炀帝杨广征高句丽直接给逼反的。
除了王薄之外,隋炀帝杨广征高句丽逼反了很多的人呐。其中有一个重要之人,咱得单独地介绍一下。谁呀?正是贝州窦建德。
这窦建德,您还记得吗?上文书咱说罗成大破西留山的时候,提到过窦建德。窦建德当时是为了逃避杨广选秀女,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窦线娘被杨广给选了去。于是,带着女儿投奔庄寨。结果,女儿惹祸了。庄寨为此也受了连累,最后老庄主死了,庄金锭也嫁给了罗成。窦建德又不愿意跟着罗成走,于是带着窦线娘又是浪迹江湖啊。
在外面转悠一圈儿之后,杨广选秀女这阵风过去了,窦建德又带着女儿窦线娘回归了贝州漳南。
咱说过,窦建德这人在当地名声甚大呀,名声也甚好,就如同秦琼在齐郡似的。所以,很多人拥护窦建德。您别看窦建德他们家世代是农民,但是非常有声望。那么大业七年(611),朝廷征兵要征讨高句丽了。郡里头就挑选勇敢优异的人要当小帅。于是,就委任窦建德成了一个二百人长。窦建德一看,行啊,给朝廷当个小吏也不错。怎么?当小吏起码来说没人欺负自己,朝廷官府当然也就不会找自己麻烦了。当时,窦建德并没有产生造反之心呢。您想想,如果官不逼,一般老百姓不会造反,谁乐意把脑袋往刀口上撞啊?所以,窦建德觉得做个小吏能够和妻儿安然地过日子也不错。于是,窦建德当时就踏踏实实地做了这个二百人长了。这个身份就颇有点像《水浒传》上的那位托塔天王晁盖。晁盖不是个保正吗?窦建德也差不多,二百人长,同时还兼着此地的里长,小小当个官儿。哎,生活也乐得自在。
可是,有那么一句话呀,树欲静而风不止啊。当时历史把整个大隋朝的百姓都逼到了一个抉择点上了。你想安稳,你想进入世外桃源,很难办到啊!
咱说了,当时山东发生了水灾,老百姓十室九空,大多都逃荒去了。漳南有一个人姓孙,叫孙安祖,在这一次水灾当中,房屋财产就被洪水给冲走了。无以为计呀,老婆孩子是饥饿而死。可谓是家破人亡啊!孙安祖这心都碎了。但是,也得活着呀。孙安祖这个人骁勇善战,有一把的力气,那打架也是个狠手。所以,远近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