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474玩具

给同学们做了提醒,唐植桐下午课后又直奔押运处,这种日子确实忙碌了些,但很充实。

 

不过来到押运处后,还没开始整理最新的整理数据,就被喊去开会了。

 

说开会也不太准确,正确的叫法是过组织生活。

 

虽然唐植桐目前只是预备梯队,但这种生活还是要参加的,每个月有2-4次不等,内容每次都不太一样。

 

一般来说都是一块学习一下最新文件,然后各人谈谈感想、表表态度,汇报一下个人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

 

这次的内容跟之前不太一样,说到了市面上出现的一些牢骚,更是谈到了忆苦思甜和节约。

 

太违心的话,唐植桐说不出来,所以他自我批评的是对烟头的不珍惜,粮食粒粒皆辛苦,烟草也是辛苦种出来的,以后自己一定要加强自我管理,坚决不浪费,让大家监督云云。

 

押运处的人际关系没有那么复杂,所以不少人都针对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缺点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批评、检讨。

 

在唐植桐看来,目前大家说的大部分都贴近实际,真实感很强,就是不知道以后会怎么发展。

 

批评这种事情,温和来说是帮助个人进步,但也有人认为是挑刺。

 

不知从何时起,尖锐的批评会慢慢消失,温和的批评也会变得刺耳。

 

再往后面,温和的批评也会消失,沉默则成了居心叵测。

 

沉默如果不再允许,那就只剩赞扬了。

 

唐植桐是懂一步到位的,批评只针对自己,对别人一概是赞扬,当然,都是比较含蓄的那种赞扬,不是卖力过了火,让人一听就很假的那种。

 

毕竟唐植桐早就给自己定下目标了,只追求有限的进步。

 

目前已经进步了,得罪人的事就尽量别干。

 

会上提及的牢骚,唐植桐这段时间以来是略有耳闻的,无非就是各种顺口溜,嫌吃不饱肚子罢了。

 

对于牢骚,不过无论唐植桐个人内心怎么想,他都没表现出来。

 

说理解牢骚,那是屁股歪了,思想不端正,这個锅不好背。

 

说反对牢骚,又有些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的意味。

 

来到这边已经将近一年半,在唐植桐接触的普通人中,很少有人关注什么左了、右了的,大部分都是在为养家糊口而卖力干活。

 

至于那些上街浩浩荡荡、举个牌子喊口号的嘛,大多是学校、或者工厂的职工,普通百姓极少参与。

 

其实自古以来,百姓的诉求挺简单的,能有口饭吃,甭管是自己种田,还是给地主扛活,只要一家老小别饿着就行了,特别容易满足。

 

很多人都喜欢明朝,觉得是汉家天下,但当时的老百姓不一定这么认为。

 

明太祖的时候好啊,给百姓分田,杀起贪官来一点都不手软,但他子孙有点多,人人有封地,再加上吏治崩坏、土地兼并等种种原因,再来个天灾啥的,老百姓就有点吃不消了。

 

明朝被鞑子推翻,不少史家都说是官员贪污、吏治腐败、朝廷没钱的缘故,但史书上从来没有记载过当时老百姓的看法、想法。

 

朝廷没钱了,官员说“再苦一苦百姓”。

 

一有点什么事,就苦一苦百姓,一有点什么事,就再苦一苦百姓。

 

鹅城的税都收到九十年以后了,老百姓能没想法?就这种朝廷,这种官员,明朝的老百姓能没有意见?

 

苦吃多了,明朝的百姓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吃得苦中苦成不了人上人,于是这苦不吃也罢!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鞑子真来了,谁又会真心去抵抗?不他么给带路就算对得起祖宗,无非是换一个皇帝罢了,难道会对自己土里刨食造成负面加成?

 

所以,明朝翻车了。

 

说一千道一万,百姓不怎么关心皇帝是谁。

 

唐太宗李二说过,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前人的珠玉在前,现在各部门也有所借鉴,并非一点动作都没有,兴修水利、救灾抢收,另外不少地方都安排了救济粮,下调征收,压缩商品粮户口shuliang,压缩商品粮户口定量,同时也往下分配了伊拉克枣等等。

 

去年的时候二子他爹主演过一部电影,名叫《三年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