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〇章 鸡笼的天变了(第2页)
实际上自从城门口站岗的人变成了穿蓝军装的人开始,就没有人再向他们收过钱,进出城门只要检查有没有带兵器,再也无人盘剥。
县内开张的店铺照常做生意,不再有收税的小吏上门。
那些华族的官员上门买东西、吃饭从来都是照常付钱,哪怕你要跟他们客气1下都不行。
第3天,华族公开售卖平价盐,只要登记了华族的户籍就可以凭借户籍购买从海上运来的平价盐。
董良在8重山群岛开辟了好几座大盐田,因为采用晒盐工艺,成本较低。
而在满清治下,盐1直都是官府敛财的工具,价格虚高,到了百姓手中更是贵不堪言。
就是这些沿海百姓,吃盐都要花费众多。
董良让行政公署销售平价盐,看似价格低,实际上这个价格盐场都还有的赚。
关键是百姓不需要因为价钱而吃不起盐。
这1政策,让华族在鸡笼统计人口的工作推进得很快。
消息传开之后,十里8乡的百姓自发前来上报身份信息。
甚至还有番民前来,工作组都11帮他们统计。
董良早就已经交代过了,在东番岛上汉民、番民只要入华族户籍,1律平等对待。
第4天,工作组开始下乡,按照县衙留下的地契清查土地。
这1清查,孙国友才发现,鸡笼这里明明雨水丰沛,为何土地这么少。
原来是那些大族霸占着1些荒地不开垦,也不允许百姓开垦。
因为他们担心佃农开垦土地之后,就不会来租他们的地去种,那样的话他们跟谁收取租金呢。
这个理由其实非常的荒谬而自私。
曾经在县衙做过小吏的孙国友知道,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都有。
那些山林只是被那些大户霸占,很多都没有地契。
普通百姓又不会跑到县衙去查证。
在满清时期,1个自然村落中,能够跟官府打交道的人实际上很少。
那些地方上的士绅充当官府管理乡村的拐棍,在百姓的眼中,他们就是官,就代表了权威。
“老刘,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卖酸粉的,为何不在乡下种地?”
孙国友这几天,天天在这里吃酸粉,已经跟这个老刘头熟络起来。
“孙大人啊,我家原来住在城外的山脚下,原本家里还有5亩水田,加上在我那大儿子在码头扛活,1家人还过的去。”
“可是后来我那大儿在码头上被货物砸断了腿,他那么年轻,我不能让他成为1个瘸腿的废人啊,于是就带他寻郎中救治,老汉家中哪里承受得了那看病抓药的费用啊,只能向村中吴员外借钱,人家要咱将家中田地做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