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覆清1852董王不懂

第五三七章 函馆(第2页)

“3月十5小雨

我们进入独流镇已经有十天时间了,林凤祥还是那么固执,他甚至以动摇军心为理由,将贺军帅给打了板子。我们不是太平军系统的,兴许是因为广西在咱们华族治下,这位林帅没有为难我们。

不过我们在独流镇的行动还是被严格限制,好在我当初没有将带来的物资交出去,要不然靠着太平军的补给,根本就维持不下去。”

在另外1篇日记中,他写了1个残酷的事实:“独流镇中的民宅全都变成了营房,可是我听说,1开始的时候,镇子里的百姓与太平军和平相处。

今天我问前来交涉的太平军兄弟,那些百姓呢,这位兄弟的眼神躲闪,支支吾吾半。晚上,1个弟兄在厨房边上的杂物堆中挖出了1堆白骨。

骨头的颜色很白,说明时间并不长,周围却没有血肉腐烂的痕迹。我的心中突然感到1阵恶心。

林凤祥还没有松口,不过我想他很快就要坚持不下去了,这里每天都有人死去,不是病死,就是饿死。

我让兄弟们加强院子4周的防护,我们随身带来的物资都被我藏了起来,最近总有瘦骨嶙峋的太平军士兵在我们院子的4周张望……”

顾勃的日记中有很多这支北伐军的阴暗面。

而后来的华族官方却将这支北伐军当做抗击满清的正面典型宣传。

因此这些客观的日记特别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

看客们喜欢了解的永远不是表面上的那些东西。

董良说要7月份才能去解救太平军,实际还有1个原因,那就是作为北上大沽口主力的私掠舰队此时正在前往函馆。

函馆是北海道,也就是虾夷岛最南端的1座港口城市,也是北海道唯1的对外口岸。

华族租借函馆之后,在位于港湾东侧的函馆山上修建了琉球馆。

说是琉球馆,实际上,这里更像是1个要塞。

琉球馆的4周依托山势建造了围墙,在上下的两个角各建有1座炮楼。

两边各摆放了4门火炮。

火炮正好能够覆盖到港口区域。

幕府对这里的控制力也不强,当初签订合约的时候将这里租给华族建立琉球馆。

此后就没有管过这里。

因为地处偏僻,当地的大名实力也非常弱小。

岛上生活的百姓很多都是以部落形式存在,他们甚至都不承认幕府对自己的统治。

华族在这里建立琉球馆主要从当地人那里换取优质的动物皮毛。

同时将1些生活必需品贩卖给他们。

不仅仅如此,琉球馆下的商队还会乘船到北边的库页岛,甚至是海峡对面的海东地区交易。

跟这些部落土著做生意非常容易,而且利润率非常高。

有时候1颗玻璃珠子就能够换取1张鹿皮。

这些人非常容易满足,只要他们看中的东西,从来不会跟你还价。

但是从去年开始,突然出现了1些驾驶两桅帆船的沙俄人出现在海峡中。

他们会袭击琉球馆的商船。

等到琉球馆发现的时候,这些人已经打上门来了。

涅维尔斯科依上校带领的阿穆尔河舰队从黑龙江1路顺溜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