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覆清1852董王不懂

第七二九章 奇怪的大胡子(第2页)

官府也没说这枚纪念章有什么作用。

但是官府说了,这些纪念章会由从满清国库中缴获的铜钱来铸造。

这样的意义就不同了。

紧接着各家报纸上开始爆料京城的那些满清贵族多有钱。

据说醇亲王府的地窖中光是银冬瓜就有两千多万两。

这样的王府在京城就有几十座。

皇宫里的金银财宝的价值加在1起不会少于十万万华元。

这些故事讲出来,老百姓深信不疑。

1年清知府还十万雪花银呢。

民间关于这样的传说多了去了。

正好可以与报纸上讲的故事相互印证。

就连那些大商贾都对此深信不疑。

就这样,新1轮的国债再次在短时间卖完,1看市场的需求还很大。

这次刘峰良再次推出了5千万战后重建国债。

疯了,疯了……

户部这次真的是疯批了,要不是董良的力挺,这项决议很难在内阁会议上通过。

钱有了之后,大量的订单从工部和总后勤部发出去。

于是不管是官方的工厂,还是民间的工厂都开始扩大生产。

工厂扩大生产,就要招募大量的工人,城市里的工人招不到了。

他们就将目标对准农村,让工头下去招人。

但是想要农民离开土地去做工,就要让他们赚取比种地更多的钱。因为华族的百姓是有自己的土地的。

于是很多农民开始在农闲时节进城务工。也有1些家中忙得过来的人将1部分劳动力送到城内。

时间久了,有人就发现,大家种田的时间不够用了。

有人购买了机器帮人家干活,收取佣金。

农业机器的效率比人要高,有了它们,就能够节约大量的劳动力。

这就是农业向工业转变的过程。

董良设计的这种转变过程是常规的,效果比较慢,也许需要许多年。

还有1种比较快的,就是像英国人1样搞“羊吃人”。

地主直接将耕地改成牧场,这样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了。

农民,尤其是没有自己土地的农民只能另谋生路。

他们唯1的出路就是进入工厂。因为别无选择,只能任由工厂的压榨。

哪怕是到了现在,大英帝国成为了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英国的工人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工资少的可怜,还要在缺少防护的情况下,加班加点的工作。

所赚取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1家人的基本生活。

位于圣潘克拉斯区的伦敦图书馆中,西南面角落的柚木桌子旁,1位留着大胡子看起来有些老态的中年男人正在奋笔疾书。

他在写1封给朋友的信。他的那位朋友在普鲁士经营1家工厂。

工厂因为华族的订单,现在生意不错。

“亲爱的弗里德里希,上次你送给我的那本东方书籍,已经看完。这本书中虽然有很多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这种思想非常危险,很容易引起波及全世界的战争。不过那位声称要让5万万人都成为有产者的元首让我非常感兴趣。不过我觉得他的土地再分配政策太过原始。”

“这种制度无法长久,时间长了必然还会有农民因为经营不善,而将自己的土地给卖掉,即使他们禁止土地买卖,也无法阻止农民变相地失去土地。而且他没有解决工人的问题。工人不分配土地,依然是无产者,而随着他们工业化的推进,工人的数量会超过农民,到了那个时候剥削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