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覆清1852董王不懂

第一一一五章 问题常出于细微之处(第2页)

  有了电报之后,政府的管理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中枢对地方上的掌控力前所未有地加强。

  像这种死了人的事件,按照华族的律法,地方县一级公署必须在第一时间上报,否则就要追究地方长官的责任。

  所以周藤虎才会这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情。

  而苏达给董良的加急信件还在路上呢。

  “老周,我看了一下,这份报告含糊其辞,是不是要再调查一下。民兵为什么会去抢矿场,还是这么多人聚众,难道我们华族的农村已经到了百姓连饭都吃不上的地步了?非要去冒这么大的风险,做出这等犯罪之事?”

  周藤虎一时无言以对,董良说的也对啊。

  华族基层的情况不管怎么说也比满清时期要好多了吧。

  这个铅山县去年报上来的粮食产量还可以,他们土改之后,每户至少也能够分到二十亩土地,养活一家人没有问题。

  而且这铅山县还有不少造纸作坊和工矿企业,都能够吸纳不少的劳动力。

  怎么着也不会混到要去抢劫矿场的地步啊。

  这份报告是铅山县公署上报的,与他们之前上报的县内情况有很大的矛盾。

  不过周藤虎在拿到报告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借此将禁枪的事情跟董良阐明。

  他其实也是主张不能给民兵直接配备枪支。

  “要不我组建一个调查组下去看看?”周藤虎问道。

  “嗯,先将事情调查清楚吧。”

  周藤虎走后,董良脑子中还在想着这件事情。民兵真的会变成土匪吗?

  要是民兵真的有组织地干起土匪的勾当,那么说明华族的民兵制度完全失败了。

  但是董良觉得这不可能。

  当初设置民兵制度的时候,他就已经采取了防范措施。

  首先民兵队长全都采用委任的形势。大部分的民兵队长都是护卫军的退役军人。他们在军队中就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至少在组织性和纪律性上没有什么大问题。

  其次,民兵枪支弹药的保管有着一套严格的制度。极个别的民兵肯定无法将枪擅自拿走,除非他们是集体做出的决定。

  这么多人要集体做出那种违法的决定,概率还是很低的。毕竟大家都是有家有口的人,不可能恣意妄为。

  那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方公署撒谎了。

  这样问题就出在地方公署身上,同样非常严重。

  当一个政权的基层组织开始欺上瞒下之后,那么这个政权就非常危险了。

  董良相信周藤虎组建的调查组能够给出一个客观的答案。

  他的思想又回到了泉州的事情上,想必与铅山的事件,他更加担心泉州之事带来的影响。

  不是因为此事跟刘峰良有关,而是因为从这件事情上,董良察觉到新的权贵阶层可能要在华族重新崛起。

  这里的权贵阶层就是特权阶级。少数人通过自己的权力垄断发财的门路和上升的渠道。

  最终的结果就是普通人失去上升空间,走上造反之路。

  满清不就是这样吗?满清贵族还有汉族士绅垄断了上升渠道。

  就连科举取士都基本上跟金钱挂钩,普通人除了造反还能干嘛呢?

  这些新的特权渐阶层有地方官员、有军队还有那所谓的“皇亲国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