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覆清1852董王不懂

第一三一五章 分赃大会1(第2页)

 于是,多斯特面露难色,推脱道:“特使阁下,您瞧,我们爱乌罕境内连像样的公路都没几条,又何来资金修建铁路呢?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万不可操之过急。”

 他试图以资金短缺为由,暂时稳住张孝达,为自己争取更多思考的时间。

 然而,修建铁路一事迫在眉睫。原本规划中

的铁路路线是途经布哈拉和希瓦汗国,可勘探队一番实地勘察后发现,希瓦汗国境内沙漠化极为严重,这意味着铁路建成后的维护成本将高得惊人。更何况,希瓦汗国现在已经被沙俄占领,未来也不会安全,除非能够将沙俄人的势力赶出里海。

 相较而言,爱乌罕虽多山地,但平缓的山谷众多,地质结构稳固,诸多区域极具开发潜力,倘若将铁路改道经爱乌罕,不仅能大幅削减成本,还能显著提升收益。

 爱乌罕方面渴望掌控该段铁路,却又无力承担巨额资金。而且,他们在铁路建设技术层面更是一片空白。

 张孝达见状,抛出极具吸引力的方案:“既然如此,不如由我们华族出资并提供技术支持来修筑这条铁路,您看如何?再者,陛下想必也缺乏铁路运营经验,这样吧,爱乌罕只要出人力,我们华族愿分出百分之三十的股份给陛下您,届时,每年光是红利收益便能达数百万之巨。”

 这个条件可是张孝达的底牌。

 果不其然,多斯特国王听闻这巨额收益,不禁瞪大了双眼,满脸震惊之色:“张先生,这段铁路当真能有如此丰厚的利润?”他心中满是狐疑,却又难掩对财富的渴望。

 “陛下若有疑虑,我大可安排运营铁路的公司与您签订保底协议,确保您的收益万无一失。”张孝达笑意盈盈,眼中透着十足的自信,他深知人性中的贪欲,此刻便是利用这一点突破对方心理防线的绝佳时机。

 果不其然,多斯特国王心动了。与这可观的股份收益相比,他心中对爱乌罕独立性的坚守开始动摇。毕竟,这笔收益一旦到手,足以让王室摆脱对地方势力的诸多依赖,王室地位将坚如磐石。而且,答应华族的提议,还能博得华族好感,进一步稳固自身统治,何乐而不为?

 张孝达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这使得他在洞察人心、拿捏人性方面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

 或许,这便是董良委派他至外交部的关键缘由。

 外交舞台看似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实则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较量。在这个时代,多数国家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某个人或一小撮权贵手中,因而,把握关键人物的心思,便等同于握住了外交的命脉。

 相较于张孝达在爱乌罕的逐步推进,郭嵩焘在加尔各答面临的局面则要棘手得多。

 加尔各答的大会,名义上是各方共商次大陆未来发展的盛会,实则是一场暗流涌动的分赃大会。参会势力庞杂,多达近两百家,鱼龙混杂,各怀鬼胎。

 那些小势力,所求无多,只需分得一星半点的领地,便足以满足。真正的难题,源自那些颇具实力的大势力。拉贾斯坦王国与德里公国之间,就锡格尔的归属问题争得不可开交。当下,锡格尔处于拉贾斯坦王国的统治之下,可从历史传统的角度审视,此地又隶属于德里的管辖范围。

 在这场次大陆战争中,拉贾斯坦王国倾尽全力,出动十几万大军,战场上数万名勇士血洒疆场,付出了惨重代价。

 而德里公国则是在战争末期才选择投降华族。战后,当地仆从军推举军头博拉为代表,董良顺应局势,册封其为德里公爵,令其管理德里周边事务。如同处理诸多投诚之地一般,华族依据各方势力强弱,分封公侯伯子男不同爵位,同时要求他们宣誓效忠,成为华族藩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