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覆清1852董王不懂

第一三五五章 战略格局(第3页)

 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背井离乡,来到这片陌生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他们在工厂里辛勤工作,为新福州城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城中心的复兴大道边上矗立着一座中式风格的三层大楼,便是总督府的所在。 

 此时华族北美地区总督周藤虎正在组织一场会议。立春之后,美利坚组织了几次针对堪萨斯城的反击。虽然最后都被北美军团给挫败,但是接下里到底是继续东进,还是固守原地,北美高层的内部却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分歧。 

 周藤虎原本是支持继续东进的,因为堪萨斯城并不利于防守,联邦军可以将密西西比河沿岸城市的军事物资和人员源源不断地投送过来。 

 而北美战区的物资则必须用火车运送的东山堡再通过水陆输送过去。这一运输路线,漫长而又艰辛,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天气的变化、道路的状况以及敌人的袭击,都可能影响物资的运输,给北美战区的军事行动带来困难。 

 而美利坚是一个工业国,他们的后方生产并没有受到破坏,反而因为战争爆发出了巨大的活力。就在今年的年初,亚伯拉罕毫无悬念地当选了联邦政府总统。 

 他将自己之前在战争委员会的一些政策变成了法律。同时,他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意在加强联邦政府以及总统的权力。 

 这让联邦政府的动员能力大大加强。他们现在已经不需要经过各州,而是直接通过联邦政府的政令来征兵。 

 同时他准备建立一支五十万人规模的,可以长期服役的常备军。 

 在经济方面,他主张发行新的货币,将货币的发行权从几家私人银行收回来。这件事情在联邦政府内部造成了巨大的纷争,不亚于收回各州的征兵权。 

 在东部的各州甚至有人称呼亚伯拉罕为亚伯拉罕大帝,讽刺他要建立一个独裁政府。但是在亚伯兰罕的运作之下,这些事情却在有序地推进着。 

 他还学习大英帝国推行战时经济,大量举借外债来购买军工产品,北部大量的工厂从民用转为军用,收益甚至远超从前。 

 通过与南部一些有识政客的联合,联邦政府对南方各州的掌控也在加强。 

 他也对南方作出了妥协,降低了粮食、棉花和糖的出口关税,提高了本土的采购价格。 

 因为此时的北方工厂已经不需要再向南方倾销。战争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这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联邦政府的外债在急剧上升。 

 亚伯拉罕的这些政策,犹如一把双刃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联邦政府的实力,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外债的急剧上升,可能会给国家的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引发经济危机。而对南方的妥协,也可能会引发北方一些利益集团的不满,加剧国内的矛盾。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印度洋战区和北美战区的局势都在不断变化。 

 华族在这两个战区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他们必须审时度势,制定出合理的战略决策,才能在这场世界棋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无论是在印度洋的碧波之上,还是在北美大陆的广袤土地上,华族的命运都与这些战区紧密相连,他们的每一个行动,都可能影响着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