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覆清1852董王不懂

第一三九一章 凛冬战歌


  在风云变幻的战争舞台上,每一个决策都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影响着整个战局的走向。



  林文察那大胆而又极具野心的作战计划,在经过一系列紧张的筹备与权衡后,终于呈递到了大本营。

  董良在看到这份计划的瞬间,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不悦。林文察擅自扩大战役规模,这一举措让后方的协调工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仿佛后方已经被搅得像钓起了一群翘嘴鱼般混乱无序。

  “哼,看来真的要将这个林文察给调回来了,也要让他感受一下后方协调的困难。十个草原骑兵师,至少有五万名征召骑兵,这些人每家送去五吨草料,另外还要给一笔额外的补贴,总计数十万华元。前线的数十万将士每人要增加一件棉大衣,狗皮帽子就要二十万顶,老徐那边知道后又要骂娘了。”

  董良满脸愁容,这些气话不由自主地就对着身边的赵烈文说了出来。

  他心里清楚,只能在这里发发牢骚,要是传出去,估计立刻就会有人在背后编排林文察,给这位前线将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毕竟在这个关键时刻,边疆的统帅最需要中枢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这是一场关系到国运的大战,任何有利的因素都必须被充分调动起来,不能因为内部的矛盾与猜忌而影响了大局。

  “确实有些困难,不过相对于这些后勤物资,我最担心的还是草原军团能否经受住严寒的考验,现在的草原人可不是成吉思汗时代的草原人了。”赵烈文紧锁眉头,眼中满是担忧地说道。

  他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冬季作战本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更何况是让草原军团在这冰天雪地中执行如此重要的任务。

  时代在变迁,草原人的生活方式和战斗能力也发生了变化,谁也无法确定他们在面对极端严寒时的真实表现。

  “他们不是安排过冬季行军训练吗?我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都是两条腿,沙俄人也不是天生耐寒,人的体质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决定耐寒与否的是人的意志以及物质条件。”



  董良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他认为既然草原军团进行过相关训练,就应该具备应对严寒的能力。

  而且在他看来,人类的体质差异并没有那么大,关键在于意志和物资的保障。只要战士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再加上充足的物资支持,就能够克服严寒带来的困难。

  “元首,实战和训练总是有区别的,而且我们对西西伯利亚的情况了解的太少。”赵烈文并没有被董良说服,他继续强调着自己的担忧。

  实战中的复杂情况远远超出训练的范畴,战场上的压力、敌人的抵抗以及各种突发状况,都会对士兵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冲击。

  更何况他们对西西伯利亚这片陌生的士地了解甚少,那里的气候、地形等因素都可能成为战争中的变数,这无疑让草原军团的任务更加艰巨。

  董良无奈地叹了口气,他心里清楚,他们在这里担忧也无济于事,战争的机器一旦开启就很难停下来。

  如今留给护卫军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无比珍贵。

  在巴尔瑙尔城外,陆军第七师正在紧锣密鼓地挖掘战壕,士兵们的身影在工地上忙碌穿梭;而城内的守军也不甘示弱,同样在积极修筑工事,双方各干各的,忙得热火朝天,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着最后的准备。

  “轰隆隆……”一辆重型推士机缓缓驶过,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士兵们手持铁锹,紧密地跟在后面。

  为了加快工事修建的进度,护卫军从后方调来了大量的重型机械,在西北主持行政工作的刘峰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甚至将一些农场中的农用机械都调动过来了。



  这些机械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让工事的建设得以迅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