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覆清1852董王不懂

第一三八四章 根本问题(第2页)

  确实,华族百姓的生活相较于从前,表面上有了改善,但实际上百姓却更加劳累。华族提供了大量赚钱机会,百姓自然不愿错过,毕竟在华族,因懒惰而贫穷是会遭人嘲笑的。华族宣称已解决温饱问题,然而这背后,是百姓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劳动。

  在这些读书人眼中,这无疑也是一种变相的压榨。他们所期望的,是百姓既能实现温饱,又能有时间享受生活的发展模式。不同的立场与视角,使得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大相径庭。在他们看来,连年作战绝非明智之举,当下当务之急,便是停止对外战争。他们觉得,所谓的战略安全、缓冲空间,不过是那些发动战争之人找来的托词罢了。

  事实上,华族连年对外作战,确实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董良提出的铁路计划,许多都未能如期完成。尤其是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铁路建设严重滞后。董良认为南方水运发达,故而将铁路修建的重点暂时放在北方及西北地区。特别是西北,那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在战争的需求下,急需铁路大动脉来支撑物资运输与军事行动。

  此外,华族的移民政策也饱受争议。不少人认为,将本土百姓迁移至偏远的化外之地,乃是“弱干强支”的倒行逆施之举,势必会在未来埋下巨大的隐患。而且,海外开发耗费了华族海量的资源,每年都有大量物资运往海外,以支持海外移民的发展。

  东华与东鲁这两个国家的建立,更是让一些人揣测,董良是在将华族移民的成果据为己有。东鲁国王是董良的姻亲,东华国王则是他的学生。另外,元首成立的未来基金,也逐渐进入了某些人的视野,引发了诸多猜测与质疑。

  董良自然知晓外界的这些传言与风声。暗部虽不允许在国内采取行动,但他还有其他消息渠道,毕竟他正值壮年,耳目并未昏聩,底下的人也不敢刻意隐瞒这些负面消息。

  面对这些问题,董良着实有些无奈,一时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倘若条件允许,他何尝不想让华族休养生息几年,可诸多事务已然骑虎难下。若此时与沙俄停战,便意味着必须做出妥协与让步,然而哪些地方能够让步,这是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在自己让步与他人让步之间,董良内心更倾向于让对方做出让步。如此一来,就唯有通过打胜仗来争取有利的谈判地位。

  杨瑛瑛此前汇报的事情,也让董良颇为重视,他决定与陈得利商议一番。毕竟商部是他一手创立,其中许多官员都是他昔日的部下。

  陈得利仔细看过董良递给他的材料后,不禁长叹一口气,感慨道:“老刘原本是个很有能力的掌柜,戈壁铜矿交到他手中,仅仅几年时间,产量便占到了咱们华族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极大地缓解了电力产业对铜的需求,甚至把东鲁的铜价都压低了。真没想到,他竟会做出这般贪腐之事。想当初,戈壁铜矿条件极为艰苦,喝水都得靠骆驼运送,我听闻他们半年都洗不上一次澡。有一回我去视察,看到老刘跟那些工人一样,浑身上下沾满风沙,简直成了个泥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