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开启民智的利器(第2页)

 

也正是因此,李基对于豫州书院才会如此的重视,这既是为了培养真正属于大汉的人才所建的摇篮之一,也还关乎着科举制以及开启民智的重要一环,不容差池。

 

而即便是青春版的诸葛亮,做事也可谓是“滴水不漏”。

 

抵达了豫州书院后,李基视察了一圈下来,心中不可谓不满意。

 

顺带的,李基还视察了距离豫州书院不远的自然书院。

 

与豫州书院相比,自然书院更像是一个袖珍版的,不过也算是五脏俱全。

 

除此之外,在豫州书院相邻不远处,还有一处有甲士驻守的地方,李基也带着诸葛亮进去走了一圈。

 

只是在出来之后,诸葛亮脸上的震撼神色却是久久未散。

 

直至跟着李基上了马车返回汝阳城城内的途中,诸葛亮方才忍不住追问道。

 

“那被老师准备命名为‘报纸’之物,便是准备以之开启民智的利器乎?”

 

“然也,这也是为何需要开设豫州书院的原因之一……”

 

李基细细地向着诸葛亮述说心中构想,道。

 

“待豫州书院收了学子后,学子们的任务之一便是定期到各个乡里之间向民众们宣读报纸内容。”

 

“如此既能避免乡里民众所知皆被地方所垄断,亦能让乡里民众以此明理开智,知晓朝廷时政。”

 

“呼……”

 

诸葛亮忍不住长长地呼了一口气,赞叹道。

 

“真不知老师是如何构想而出这般的改革利器?弟子佩服。”

 

这话倒是一时将李基给问住了,总不能说这是来自于后世的基操。

 

“报纸”一物的出现,意义尤为重大。

 

不仅仅让信息在百姓间传递变得高效便捷,更是让广大百姓开启民智的必备之物。

 

也正是借由报纸,方使后世华夏在某个阶段时期上下一心,抗击异族。

 

片刻后,李基解释道。

 

“此乃为师曾到洛阳无意见到各郡国所设之邸,其之职责就是为了向所设郡国通传奏报,以便于地方郡国迅速了解朝廷政令变化。”

 

“适时,为师所想便是既然能向郡国官府通传奏报,为何不能直接通传至乡里地方,使万民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