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随着《夜宴》首映礼结束,剧组按照宣发方案迅速推出了各种报导。
“《夜宴》暑假震撼首映,气势磅礴,堪比《哈利波特》!”
“《夜宴》现场采访,观众笑趴一地,反响热烈。”
“冯晓纲有信心称,《夜宴》将冲击威尼斯奖项。”
“资深影评人许泽光:《夜宴》很有深度,至少要看几遍才能完全理解!”
“《夜宴》69张‘贵宾票’昨日售罄,粉丝呼吁增加名额。”
所谓的“贵宾票”是《夜宴》团队精心设计的一场营销活动。
每张票价高达1289元,购买者不仅能看电影,还能有机会近距离与冯晓纲、周迅等人互动,更像是见面会。
那些媒体铺天盖地的“式夸赞”,愣是把《夜宴》捧成了夜空中最耀眼的那颗星。
成功勾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心。
大家都满心期待,像寻宝似的,看看这部电影到底藏着怎样的神奇魅力。
可谁能想到,这美好的景象就像泡沫一样,转瞬即逝。
人人网如同平地起惊雷,瞬间引发了一场舆论大风暴。
“《夜宴》点映太差,新嘉坡发行权被迫忍痛割肉,止损出局。”
“《夜宴》囯版权以超低价格贱卖,冯晓纲的国际声誉因此遭受重创,一落千丈。”
“加麻大影评家克里斯毫不留情地直言:
《夜宴》简直就是一部烂到骨子里的作品,自从在戛纳看了后,那糟糕的感觉挥之不去。”
还有人犀利地批评道:
“《夜宴》服化道方面的确考究,但最大的失败在于叙事拖沓苍白,台词更是尴尬得能让人脚趾抠地。
原本源自《哈姆雷特》那充满深度和复杂人性的故事,在豿血改编下变得错漏百出,只剩一副黑暗阴郁的空壳。”
泡菜国发行方负责人也站出来公开表态:
“经过我们深入研究和讨论,《夜宴》的质量实在难以达到我们的预期。
那些荒诞离奇的特效,还有过于浮夸的情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是否还要继续在这部电影上投入资源。”
更糟糕的消息接踵而至:
“《夜宴》的海外发行之路简直就是荆棘密布,困难重重。
欧洲市场大门紧闭,北美地区甚至连引进的计划都暂时没有。”
一篇篇报道就像锋利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夜宴》。
各大媒体、大v不嫌事大,迅速在各大平台上转发传播开来。
就连tvg上都有人专门制作视频,详细剖析《夜宴》在海外的惨淡状况。
原本稍有好转的舆论风向,瞬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夜宴》被无情地从云端拽回地面,摔得粉碎。
这一系列报道,可不是杜笙凭空捏造的。
每一条都是基于事实的真实写照。
没错,《夜宴》的版权确实被低价抛售,在海外市场的口碑也差到了极点。
然而,冯晓纲却把这一切问题都推到东方观众身上,声称他们根本不懂自己的艺术表达,却绝口不提外国人对他作品同样不屑一顾的事实。
要知道,戛纳可是他一直引以为傲,自认为“证明实力”的地方啊。
结果也吃了一个闭门羹。
这天上午,冯晓纲正在香江为电影卖力宣传。
当记者抛出关于海外版权和口碑的尖锐问题时,他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他试图用含糊其辞的回答蒙混过关。
可香江的记者哪是那么好糊弄的,新闻标题一个比一个犀利:
“《夜宴》是烂片冯晓纲避重就轻,对核心问题只字不提。”
“《夜宴》的失败,成了冯晓纲难以言说的痛!”
“《夜宴》炒冷饭,靠炒作周汛与吴彦祖的豿血情感纠葛来吸引眼球。”
香江媒体的这一番操作,再加上杜笙在背后巧妙地推波助澜:
“烂片”这个标签就像强力胶水一样,牢牢地贴在了《夜宴》身上,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心里。
前世《夜宴》这么烂,评分不到5.5,依旧能有高票房,最大的原因是没有像抖音、朋友圈这样能快速反馈信息的地方。
很多人盲目相信媒体和影评人的夸赞,结果稀里糊涂地就掏了腰包买票。
但在杜笙这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组合拳”攻击下,《夜宴》还没正式上映,口碑就已经彻底崩塌了。
7月15日,《夜宴》首日票房仅仅只有1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