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苏谨,真乃咱之孔明也!(第2页)

 房周一愣,会意后点点头,坐回原位继续喝酒去了。 

 一边的其他商人羡慕地看着两人,但又不敢上前打扰。 

 经常往来凤阳的商人都知道,房周与这位苏大人的关系匪浅。 

 俩人似乎在江西还一起办了许多产业,就是不知是真是假。 

 而且这位房周房公子出身庐州房家,祖上据说和房玄龄还有点关系,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但在庐州,房家的生意确实做的很大,他父亲房远还是泸州商会副会长之一。 

 苏谨起那些日子弄出来青丝坊、如意坊等产业后,干脆直接挂了房周的名字,足以说明俩人私交不错。 

 “诸位请坐。” 

 苏谨笑眯眯的安顿其他商人坐下后,才慢慢开口: 

 “这次国债一事,乃是陛下洪恩,给咱们这些商户一个为国效力的机会,能不能把握住,就看你们自己了。” 

 “大人,您快别卖关子了,小的这心里跟猫爪子挠一样,都快急死了。” 

 “就是,大人您快说吧,咱们这一夜赶来,连眼都不敢闭,还能信不过您?” 

 这些商人都是距离凤阳比较近的,大部分来自庐州、扬州、徽州等地。 

 他们接到苏谨的信,二话不说连车都不敢坐,一个个快马加鞭的往应天赶。 

 他们心里清楚,苏谨绝不仅仅通知了他们。 

 等远一点的,比如九江、饶州、长沙府的人闻讯赶来,这杯羹能不能分到都得两说。 

 苏谨闻言笑笑,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诸位莫急,这次国债发行数量很大,诸位都是有机会吃进的...” 

 国债一事,苏谨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百姓参与进来。 

 不是他不愿意让百姓享受好处。 

 北征一事,迁延时日必久。 

 百姓一旦参与,对战事的关注必然与日俱增,前方一旦出现差池,很容易激起民乱。 

 这一点,赵勉倒是说的有道理,不是一味为了攻奸而攻奸。 

 而且,百姓调动资源的能力有限,也不能及时将前方缴获的战利品,快速转化为大明的资源。 

 而商人,才是最合适国债的‘初期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