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想进苏家的人多了,你算老几?

 应天与民贷房之策一经实行,确实颇有成效。 

 百姓解决了住房的问题,户部拿到了政绩,且充实了国库。 

 而能参与其中的商人,通过钱庄也赚的盆满钵满。 

 就连苏谨,都在其中分了一杯羹。 

 没办法,谁让所需的水泥、红砖等物都出自凤阳呢? 

 就连施工队,大部分用的都是苏谨在凤阳的人马。 

 不过这些商人显然并不满足于此。 

 朱元璋曾明令禁止,除了苏谨和朝廷,任何私人不得经营、建造水泥厂。 

 但是这些商人有的是办法。 

 你朝廷不让我们建水泥厂? 

 行啊,那你朝廷总能建吧? 

 于是,在户部、工部牵头之下,无数个水泥厂在南京周围拔地而起。 

 这些商人只需要想办法参上几股,或者直接通过衙门的渠道拿货,就能‘便宜’许多。 

 不出几个月,苏谨的水泥厂份额慢慢开始缩小,最后甚至没几人在凤阳拿货。 

 苏谨自然不把这些蝇头小利看在眼里,也懒得和他们计较。 

 可这些人愈发得寸进尺。 

 他们已经将目光放在了钱庄上。 

 做实业,哪里有玩金融来钱快? 

 应天府的钱庄他们伸不上手,也不敢伸手。 

 可回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呢? 

 隶属浙江的十数个府,统统将目光放到了朱允炆的身上。 

 毕竟这件事,名义上可是朱允炆牵头在做,同时负有监督、管理之职。 

 当这些人满意的从东宫出来,不由得纷纷感叹: 

 “二皇孙果然有乃父之风,御下宽容,实乃明君是也!” 

 而朱允炆也很满意。 

 与民贷房之策在应天做的如火如荼,饱受好评,为自己在朝中立下了政绩,且民间颇受百姓爱戴。 

 尤其是经过今天之后,此策又能迅速在浙江多府推行。 

 朱允炆相信,不出几年,当与民贷房之策推向全国,整个大明朝的百姓都将对他感恩戴德! 

 孰不知,他这是给自己埋下了多大一颗雷... 

 而此时,苏谨在干嘛呢? 

 他看着眼前的隋越,将一封敕令交给了他: 

 “陛下洪恩,念在尔等驱逐倭寇、戴罪立功的份上,不予追究尔等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