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宁国爵之争(第2页)

 忠顺亲王为宁国削爵的首倡之人,首先上奏道:“圣上,宁国贾珍父子,罪行累累,如今民愤沸腾,为显公正于天下,请圣上削宁国爵。”

 因宁国一脉是国朝立国册封勋贵,除爵事关重大,嘉昭帝为以示公允,哪怕是走个过程,还是要将文武两班官员召集商议。

 ……

 诸事人证俱全,其罪昭昭,按律当处死刑,但念在宁国先祖有立国安邦大功,皇恩浩荡,可许以荫庇一二。

 贾珍父子做的那些事,哪家世袭勋贵没做过几桩,只是没闹大,或首尾收拾干净罢了。

 堂上还有一人身穿玄色四爪龙袍,正是宗人府大宗正忠顺亲王。

 古永年话音刚落,一旁的礼部大宗伯郭佑昌,便上前附议,看的出古永年的话,应该是文官们事先共识。

 古永年说什么削爵换取贾珍父子性命,听起来似乎格外施恩,其实是爵位要削,人命也要收买。

 充边发配,遇赦不回,和砍头有什么区别。

 但凡发配之地,无不在苦寒边塞之所,贾珍父子这种被富贵掏空身子的废物,只怕没挨到地方就要没命。

 况且用这两个废物,去换一个世袭宁国爵位,实在太过不值,而他心中已有一番打算。

 “启禀圣上,宁国先祖于大周社稷,有筚路扶持之功,先声贤名至今流传,如今因一二不肖子孙,而削其爵禄,过于苛重,其情可悯。

 臣请除贾珍爵位,父子同罪当诛!并在贾族亲族血脉中遴选贤才,承嗣宁国爵位,如此也可续承宁国先祖之功。”

 在水溶想来,如今贾珍父子已坏了名头,其人又是贪鄙无能,这样的人占据爵位,对武勋群体毫无用处。

 还不如乘机将他们舍弃掉,说服圣上除爵重嗣,保住宁国爵位,使贵勋群体势力不衰。

 甚至对贾族子弟承嗣宁国爵位的人选,他都是胸有腹稿。

 若此人能承嗣宁国爵位,以他惊人的天资才情,必定能为武勋群体添一藩篱,而自己在这个关口施恩推助,也是对那人极大的恩义。

 ……

 虽然现场文武斗法,但在场的内阁大学士蔡襄,却不发一言,他在朝堂素有枭士之称,从来不会轻易表露自己,他只是站在皇帝这边。

 其实在场文武两帮的意见无非两种。

 文官的意见,削爵换取贾珍父子死罪,但从此宁国爵位断绝。

 勋贵的意见,除爵并让贾珍父子伏法,在贾族子弟中选嗣袭爵。

 削爵和除爵,只是一字之差,其内蕴却天差地别。

 文官要借机削勋贵之势,而勋贵要护其势不衰,虽无硝烟嘶吼,但却不啻于生死搏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