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两淮生盐危

 第373章 两淮生盐危

 八月,清晨,扬州瓜州埠。

 两淮多夏雨,晓来天始晴,昨夜一场雨水,将这座千年古城,洗涤如新。

 街巷清幽,楼台俊逸,柳枝清波,人流如织,扬州虽地处江北,却有江南水暖秀雅之风。

 一辆马车从渡口驶出,蓝色印花车帘掀开,露出张俏美精致的脸庞,望着润泽透彻的街巷,神情好奇的打量。

 贾琮带领火器司随从吏目,十五名五军营火器兵,乘坐官船南下。

 夏季水量丰沛,水流湍急,没有几日功夫,官船便抵达扬州瓜州埠。

 那年自姑苏接了芷芍回神京,虽也是每日厮守相处,但两人从没像现在这样,千里同行,单独相对,自有一番旖旎温馨。

 船上的时间,贾琮也没有荒废,除了思索推演金陵之事,其他时间都花在功课上。

 柳静庵编辑的那两份书册,他每日都会花两个时辰揣摩研读,即便天资卓然,但举业之道,犹如千人独往,拼的就是滴水穿石之功。

 今日清晨,船到了码头,贾琮便安排随行吏目先行直下金陵,与金陵留守工部对接,料理金陵火器司分部的各项杂务。

 而他要去扬州盐务衙门,代替黛玉探望姑父林如海,第二天还要送芷芍去姑苏。

 在外人眼里,他入金陵主持火器司分部开办,那是一项不显紧急的闲差,因此总要有办理闲差的悠闲模样。

 不管是随行的四名火器司吏目,还是那十五名火器兵,只是他这个五品火器司监,爵封威远伯下金陵的排场行头。

 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幌子,他在金陵城需要借重的力量,自然不能单靠这些。

 ……

 两淮巡盐司衙门。

 前堂是巡盐御史办理公务的地方,后院是历任巡盐御史的家宅。

 后院书房中,弥散着一股淡淡的药味,案牍上有几摞分类摆放的文牍,林如海在伏案翻阅文牍。

 他每日辰时,起身处理盐务文牍,巳时接待衙门属官处置日常盐政,或走访城内官办盐场,了解官盐行市,接待盐商,核批盐引。

 每日晚间再批阅盐务文牍,一直到亥时才安歇,十年都是如此殚精竭虑操劳。

 书房门口进来个三十多岁妇人,姿容清秀,举止端庄,她是林如海的侍妾陈氏。

 陈氏原是林如海正妻贾敏的贴身丫鬟,自小随贾敏陪嫁林家,后来又做了林如海的通房丫鬟,贾敏去世之后,林如海再未续弦。

 或许是对于亡妻的顾念,也因为陈氏生性温厚体贴,便将昔日的陪嫁丫头,抬身份做了妾室。

 林家四姑苏五代列侯之门,传至林如海为嫡脉单传,虽不如金陵四大家豪富,但家境也十分富裕,他身边侍妾不止陈氏一人。

 但日常起居饮食,却都是陈氏亲力亲为,与旁人大有不同。

 每隔一个时辰,陈氏都进一次书房,开合窗户透气,添换羹汤茶水,虽为妾室,却依然做当年为丫鬟时细心杂务。

 陈氏为林如海换过热茶,问道:“老爷,前几日说大姑娘的表哥会来扬州,估算日子也差不多会到了吧。”

 林如海说道:“三日前就收到玉儿书信,说琮哥儿八月初动身,算时间也差不多这几天能到。”

 陈氏微笑道:“我按大姑娘的说的,后宅安排了女眷住所,那位威远伯的房间也备好了,我亲自去看过,都妥当了。

 我们大姑娘真是长大了,以前她可是不理这些琐碎的事,如今却在信里说的如此细致周到。”

 林如海笑道:“玉儿和他从小在贾府长大,兄妹情谊甚笃,她自来很钦佩琮哥儿的能为品行,对他的事情上心些,也是有的。”

 陈氏微笑道:“大姑娘自小受老爷太太教诲,是个满腹经纶的才女,能入她的青眼,这位威远伯必定是个极出色的。”

 陈氏也曾有少女情怀,自然懂黛玉对人这般细腻体贴,意味着什么,只是她一贯本份,知道轻重进退,却没有多说其他。

 她也是从小在贾家长大,贾敏出嫁前夕,她还记得那位身怀六甲的杜氏,被大老爷抬入府中,在家里闹出轩然大波。

 自己小姐的婚期就在那几个月,因此陈氏对此事印象十分深刻,自然也知道贾老太太对这位威远伯的生母十分厌弃。

 等到自己小姐出嫁之后,没过多久那个杜氏就生下孩子,贾府也听说发生了许多事情,连国公爷都因气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