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 堪问当年事

荣国府,凤姐院。

平儿一听王熙凤之言,心中大惊,大概是贾琮和甄家姑娘的渊源,平儿下意识之中,也不希望甄家出事。

问道:“二奶奶,甄家大老爷听说在金陵做高官,品阶比我们三爷还要高。

甄家三姑娘自小在宫中长大,不仅得甄老太太宠爱,还得太上皇看重,特意赐了皇陵守孝的恩典。

这些都是我们老太太亲口说的,他们这样的人家,怎么还会出大事?”

王熙凤说道:“太太在信中说,甄家大房三少爷,牵扯私造火器大案,人也死的不明不白,总之说起来很吓人。

但是即便人都死了,锦衣卫还不肯放过此事,一直在找甄家的错处,还封了甄家的店铺,搜了甄家大宅。

这事听起来就很凶险,甄家只怕真要出大事了。

不然他家大太太不会这些邪性,收拾十多箱细软,千里迢迢往神京送。

如今外头真是乱糟糟的,在金陵那个地界,连甄家这样的人家也要遭难了,还有哪家能万事顺遂,听着就是心慌。”

平儿好奇问道:“二奶奶,不是说金陵最有名四大家,就是贾王史薛。

其中有我们家,还有奶奶娘家,老太太娘家,宝姑娘他们家,这其中并没有甄家,奶奶怎么说的甄家比四大家还利害?”

王熙凤微笑说道:“你是半路给了我的,并不是在南高官大,所以不知道金陵的事情。

我却是从小常听家里老人说典故,所以知道甄家一些底细。

据说甄家祖上也是开国之臣,也曾立下不少功劳,但是太祖立国的之前,他家老祖宗突然解甲归田,不再当官了。

或许正是这样原因,等到太祖立国之时,甄家并没有赶上好时候,另外四大家都封官封爵,甄家倒成了白身。

但是,甄家上几辈出了不少出众子弟,即便是闺阁之中,也有甄老太妃这样的人物。

后来皇家念甄家祖上之功,还是赐了他家金陵世袭官职,只是经这一波折,他们家的威风,却也赶不上贾王史薛几家。

我们家到了大老爷和二老爷这辈,只能靠祖宗福荫承袭官爵,维持家业不倒。

可是甄家在这上头,却比我们贾家厉害,他们家好像每一辈都能出顶尖人物。

甄三姑娘你是知道的,差点就做了我弟媳妇,这可是个能干的姑娘,一个姑娘家可管着一大家子生意。

甄姑娘之所以出色,多半也是家学渊源,因为她有一个更出色的爹。

那位甄二老爷据说年轻时也是个才子,不到二十就中了秀才,倒是有我们三弟几分排场。

后来也不知出了什么变故,受了什么刺激,突然就不读书考学了,居然跑去做起生意来。

这件事情当年成了金陵各大世家笑柄,说甄家养出败家子,明明有科举做官的本事,却自甘堕落,去操持商贾贱业。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那位甄二老爷竟是个商贾怪才,他操持生意不到十年时间,就给甄家挣来满屋金银。

还给甄家赚来甄半城的雅号,甄家虽然没有世传爵位,但是那时单论银钱富贵,比起四大家只多不少。

可惜后来好景不长,甄二老爷正风光到极点的时候,突然出海遇上海难死了,留下万贯家财,都让甄三姑娘掌管。”

王熙凤又笑道:“原先我还觉得,甄家二房就甄三姑娘一个独苗。

三弟要是娶了她,那就是娶了个金元宝进门,可是喜事终究没成,也是可惜了了。”

平儿问道:“二奶奶,甄家三姑娘这么能干,甄家太太不找她想法子,怎么还大老远把东西送到神京?”

王熙凤冷笑道:“这不过是大家门里伎俩,甄姑娘虽然能干,但她是二房姑娘,甄大太太宁相信别人,也不会相信她。

她运来的十几箱东西,都是甄家大房的细软家私。

甄大太太让娘家太太说情,要我伸手帮衬,把这些箱子暂存在贾家。

万一他家出事,也好留下后路,只是这事有些棘手,我还得好好合计一下……”

……

平儿听了这话,心中有些担忧。

说道:“二奶奶,他家要是真被朝廷落罪,如今我们三爷正做着朝官,咱们收藏他的财物,会不会被牵连上。”

王熙凤一笑,说道:“你也是大惊小怪,这种事在豪门大户当中,不算什么稀罕。

月有阴晴圆,人有旦夕祸福,天底下更没有不败的世家。

不管是再富贵的豪门,说不得哪天就遭了祸事,提前筹谋,收藏金银,给后辈子弟留下活路,常有的事情。

我从小长在金陵,那地方豪门大户,多如牛毛,类似的典故,不知听过多少。

我还记得大概十五六年前光景,那时我也就刚会走会跳,大事情记不清了,只记得外头整日闹哄哄的。

等到大了几岁,还常听家里大人闲话,说起当时之事,才算知道一些原因。

据说那时候神京出了变故,有个什么王爷坏了事,闹得天翻地覆,很多文官武将都被牵连。

很多犯官家眷,带了金银财宝和家中子女,大老远往江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