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六章 情缅财帛心(第2页)

这事原也难怪他,点灯熬油考取功名,好不容易挣来的官爵前程,自然是要谨慎小心的。

所以,你家大太太托付之事,我虽感激长辈人看重,但却万不敢自作主张。

否则,家中三弟回府知晓此事,必定是不依的,我要是轻易应承此事,到时可就下不了台了。

所以,你家大太太这桩事情,我也是爱莫能助,还要你们自个儿另想他法。”

那刘宝正家的听了这话,脸面苦涩,略带哀求说道:“二奶奶,我们千里迢迢进京,可就指望拜你这尊大佛。

如今在神京人地生疏,还能想其他什么法子呢。”

……

方才五儿和王熙凤耳语,便告知她贾琮已知此事,给王熙凤看的是甄芳青的书信。

甄芳青这份书信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告知财货私运之事,言明其中风险后患。

言辞诏诏无垢,便是宣之于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她写这样的书信,仿佛有所深意,本就不介意被人看到似的。

贾琮和甄芳青皆为谋算缜密之人,他们都从金陵得到消息,甄家获罪之事,在城中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眼下的金陵甄家,早已成众目睽睽之地。

甄家大太太送了十几箱金银出门,即便再小心谨慎,不管采用何种办法,要想神不知鬼不觉,只怕是很难的。

金陵锦衣卫、应天府衙、陪都三法司衙门,这么多双眼睛不可能都瞎了,总会有人看出破绽。

如果已有人察觉端倪,还让这些箱子送到神京,那背后的图谋就有些险恶了……

虽然这些猜测,甄芳青在书信中未提一字,但不管是她还是贾琮,都是心知肚明。

所以,贾琮看了她这份异常板正的书信,两人之间便已达成某种默契。

甄芳青人不在金陵,拦不住大房太太做蠢事,但以防日后事发,给甄家减轻些罪责,总还是可以的。

这也是贾琮会将她的书信,拿给王熙凤过目的缘由……

不过是提前留下些痕迹罢了。

……

贾琮让王熙凤过目信件,他对此事的态度,已是昭然若揭,在这种情形之下,王熙凤哪还敢沾惹此事。

王熙凤本就对此事犹豫,如今她哪还会有半点摇摆。

即便那刘宝正家的说的再艰难,她也不会半点心软。

微笑说道:“刘大娘这话说的过了,金陵甄家是豪门大族,家中根底可厚实的很,哪有大娘说的这种艰难。

你家大太太送东西入京,有了这一番打算,怎么只想到我这里有便利,倒有些舍近求远了。

如今神京之人哪个不知,大太太的二闺女,嫁入北静王府为正妃,王府的根底体面可是远胜我们贾家。

大太太将这十几箱体己,收藏在女儿家中,岂不比收藏在别人家中妥当。”

刘宝正家的听了王熙凤这话,心中不免有些苦笑,这种事难道要别人提醒,我们自家还会想不到。

虽二姑娘嫁的十分体面,二姑爷是堂堂北静王,只是但凡能做王爷的,都是满肚子算计的人物。

这位二姑爷表面上谦和有礼,仪表堂堂,看着像个大善人。

骨子里却另一回事,不仅十分爱惜羽毛,且一点风险都不肯沾,是个面和心冷的货色。

大老爷就是看透了二女婿的做派,才会舍近求远找上这位琏二奶奶。

要想将这十三个箱子送进北静王府,只怕比送进贾家都难,还白白让二姑娘落了臊。

而且刘宝正出门之前,甄应嘉特地向她交待此事。

只要不因寄存浮财和水溶起了嫌隙,甄家如真遭了大难,到山穷水尽之际。

凭着二女儿的情分,还能指望北静王府相助一二,毕竟有些要命的人情,用一次便少一次。

这也是甄应嘉分散因果的做法,希望在甄家大厦将倾之际,多给家门留条后路。

……

刘宝正家的能被甄大太太派出做这等大事,自然是个极懂察言观色的精明人物。

她看到方才那俏丫头在王熙凤耳边低语,又神秘兮兮给她看了封书信。

虽刘宝正家的不知究竟,但王熙凤因此变了言辞态度,却是显而易见的。

刘宝正家的心中猜测,必定是贾府里有人传话,暗中否了此事,这位琏二奶奶才一味推脱。

刘宝正家的知道王熙凤虽掌管家务,但荣国府还有辈分更高的贾太夫人,是有足够位份否了此事。

更不用说贾家两府之地,还有那位名动天下的威远伯,他要不愿意应承此事,即贾太夫人出面都没用。

按着常理来说,威远伯可差点做了甄家女婿,原本也该极有渊源情面的。

只是人家的渊源情面在二房,自己离开金陵之前,二房三姑娘还没回金陵,即便找她托人情也不得便利。

眼下这等空口白牙,人家威远伯干嘛要担着风险,卖甄家大房的面子。

况且那位少年威远伯,既然能混得如此风光,自然是个极难应付的人物。

即便刘宝正家的这样的内宅妇人,心中也是十分明白。

威远伯可不像琏二奶奶这样的妇人,拿箱子金银就能轻易撬动,所以王熙凤言辞拒绝,她对贾家也就死了心。

……

王熙凤卡死了话语,便不在这事上废话,只说些金陵旧事,客套几句好话。

就算甄家败落就在眼前,但只要人没死绝,世家之间的礼数体面还是维持。

刘宝正家的婉谢王熙凤留饭,事情都没办成,家里一帮人还在门外喝西北风,她一人吃什么劳什子饭……

等林之孝家的送刘宝正家的出府,王熙凤才微微松了口气。

她想到那箱子珠光宝气,虽觉得有些可惜,但既贾琮反对此事,她也不敢有什么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