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者仙常太禹
第一百四十九章 有吏来捉人(第2页)
孟晓山任由毛驴走,肚子咕噜噜地响,一边发愁着该向谁家借口饭吃。由于是村落,他根本不会想这边会有社馆、饭馆之类的,而且现实也确实没有。
毛驴任性地走着,铃铛噹噹地响着。突然它停了下来,不再前行,原地踢踏着蹄子。孟晓山睁开了惺忪的眼皮,看到一家盈实的院子,门口的槐树枝繁叶茂的,树下是绿皮的草。驴儿不走,原来是找到了食物,晓山笑了笑,心想这个院子的墙砖是烧结出来的,不是一般农家的土坯墙,想来是个村里的大户,索性也到这一家借口饭来吃。下了驴,便拍了拍门。
开门的是一个孩童,约七、八岁,绑着一条小辫子,小脸红扑扑的。大眼睛一转,好奇地奶声道:“你找谁?我爹爹不在家”。
晓山微蹲下身子:“那你家大人都谁在家呢?”
小孩子正要回答之际,一个妇人从旁边的厨房冲出去,一把拦住自己的孩子,戒备地看着孟晓山道:“你是谁?要干什么?”
孟晓山看到出来的夫人约二十七八,脸上兀自留有一些厨房做饭烧火后的炭黑,头发梢上插着白布剪出的花,想来是家里正在服丧的。他躬身一下,道:“大嫂,您不用担心,我不是歹人。我是从外地经商到此,现下又饿又累,想向您这儿讨口饭吃”。
妇人细眼瞧了瞧晓山,见他脸相普通,风尘仆仆,确实是像行走的过客商人。她道:“可以是可以的,但是现下饭还没有做好”。
晓山忙道:“没事儿的,我可以等的!真是多亏大嫂的好心”说着还象征地拍拍自己饥饿的肚子。
妇人表情有些扭捏,似乎无可奈何,她道:“家中男人不在家,只有卧病在床的老母,和孩子在家,所以不能要你进入房内等待。你若不介意,就在院子里等吧”。
“明白,好、好”晓山点头应道。他便寻着院里的一块石块坐下,静静地等待。只见那妇人没有直接进厨房,而是拉着自己的孩子进屋,然后抬出她生病的婆婆,安置在院里,通过这样来避开嫌疑,她这才进了厨房。
厨房的烟再次冒了出来,孟晓山无所事事地欣赏着这个院子的布局,从一颗老槐树到院子里放着的锄具,然后再到坐在躺椅上年迈的老婆婆。
老婆婆微笑示意,虽然身体病地站不起来,但手一直拽着自己的小孙子,似乎有些戒备眼前的年轻人。她咳了咳痰,用年迈的声音道:“小伙子是哪里人啊?”
晓山略想一下,应道:“阿婆,我是鲤城人”。
老婆婆密麻的皱纹动了一下,道:“听你的口音,似乎不像是鲤城的啊?”她抓住孙子的手又紧了紧。
晓山忙微笑解释道:“阿婆不要误会,我虽是鲤城人,但常年跟随家祖奔波于各地,走商久了,自己的口音也越来越变味了”。
老婆婆这才放了心,道:“是啊,走商的都是四海为家,都是混口饭吃,不容易的。”说完,就是一声长长的唉叹。
晓山见老人似乎有心事,心想她家人俱都戴着孝,想来肯定是家中老人去了世。正想着如何去安慰她。突然门外传来急促的拍门声,“嘭、嘭、嘭、”一个紧一个地,似乎来人很不客气,门板都快被敲折了一般。
毛驴任性地走着,铃铛噹噹地响着。突然它停了下来,不再前行,原地踢踏着蹄子。孟晓山睁开了惺忪的眼皮,看到一家盈实的院子,门口的槐树枝繁叶茂的,树下是绿皮的草。驴儿不走,原来是找到了食物,晓山笑了笑,心想这个院子的墙砖是烧结出来的,不是一般农家的土坯墙,想来是个村里的大户,索性也到这一家借口饭来吃。下了驴,便拍了拍门。
开门的是一个孩童,约七、八岁,绑着一条小辫子,小脸红扑扑的。大眼睛一转,好奇地奶声道:“你找谁?我爹爹不在家”。
晓山微蹲下身子:“那你家大人都谁在家呢?”
小孩子正要回答之际,一个妇人从旁边的厨房冲出去,一把拦住自己的孩子,戒备地看着孟晓山道:“你是谁?要干什么?”
孟晓山看到出来的夫人约二十七八,脸上兀自留有一些厨房做饭烧火后的炭黑,头发梢上插着白布剪出的花,想来是家里正在服丧的。他躬身一下,道:“大嫂,您不用担心,我不是歹人。我是从外地经商到此,现下又饿又累,想向您这儿讨口饭吃”。
妇人细眼瞧了瞧晓山,见他脸相普通,风尘仆仆,确实是像行走的过客商人。她道:“可以是可以的,但是现下饭还没有做好”。
晓山忙道:“没事儿的,我可以等的!真是多亏大嫂的好心”说着还象征地拍拍自己饥饿的肚子。
妇人表情有些扭捏,似乎无可奈何,她道:“家中男人不在家,只有卧病在床的老母,和孩子在家,所以不能要你进入房内等待。你若不介意,就在院子里等吧”。
“明白,好、好”晓山点头应道。他便寻着院里的一块石块坐下,静静地等待。只见那妇人没有直接进厨房,而是拉着自己的孩子进屋,然后抬出她生病的婆婆,安置在院里,通过这样来避开嫌疑,她这才进了厨房。
厨房的烟再次冒了出来,孟晓山无所事事地欣赏着这个院子的布局,从一颗老槐树到院子里放着的锄具,然后再到坐在躺椅上年迈的老婆婆。
老婆婆微笑示意,虽然身体病地站不起来,但手一直拽着自己的小孙子,似乎有些戒备眼前的年轻人。她咳了咳痰,用年迈的声音道:“小伙子是哪里人啊?”
晓山略想一下,应道:“阿婆,我是鲤城人”。
老婆婆密麻的皱纹动了一下,道:“听你的口音,似乎不像是鲤城的啊?”她抓住孙子的手又紧了紧。
晓山忙微笑解释道:“阿婆不要误会,我虽是鲤城人,但常年跟随家祖奔波于各地,走商久了,自己的口音也越来越变味了”。
老婆婆这才放了心,道:“是啊,走商的都是四海为家,都是混口饭吃,不容易的。”说完,就是一声长长的唉叹。
晓山见老人似乎有心事,心想她家人俱都戴着孝,想来肯定是家中老人去了世。正想着如何去安慰她。突然门外传来急促的拍门声,“嘭、嘭、嘭、”一个紧一个地,似乎来人很不客气,门板都快被敲折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