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学新闻学的

 第218章 学新闻学的

 贾琏已经能想到,今后京城官场会怎么编排他了。

 【官场灾星,专克上司。】

 就这八个字,唉官场上寸步难行了,不行,我的想法子怪变风评。

 利用报纸搞点事情,比如讨论一下八字相克的问题?

 林如海看着贾琏有点走神,内心颇为感慨,这厮成长的太快了。

 “生擒吴汉,一战将平叛打成了剿匪,暂理郧阳,不足半年便恢复地方,你这官儿升的倒也硬的很,没人能说出什么来,甚至还有人会说少了,毕竟那吴汉打出了大顺的旗号。”

 造反也是分等级的,那种打出国号的反贼,优先级别都是最高的。吴汉就属于这种!

 “吴汉脑子不好,在我看来,他就一草寇,听说书先生讲古,什么立国号,心血来潮就立了。世上就是空有旗号,制度人员,一应俱无,还是流寇那一套,一堆小山头凑一起。他若不打出国号来,京营未必南下。只是没想到他怂那么快,望风而逃。当初襄阳不战而得时有多风光,后来就有多狼狈。后来抓了一问才知,他心里惦记着抢来的财富。都是私盐贩子,他比张士诚差远了。”

 这点功劳在贾琏看来不值一提,他真正得意的是治理郧阳。估计皇帝看重并给他连胜两级的关键点,也是他治理郧阳时没捞钱,一门心思安抚地方,恢复民生。要说对地方的治理,有着丰富基层经验的贾琏,自然是最熟悉的领域了。

 更何况治理郧阳的难度不大,民间思安,有粮食有土地有政策,百姓吃饱撑着了躲在山上呢?只要做好宣传,抓几个典型,事情推进的自然顺利。

 林如海看问题的角度这不一样,他认为贾琏做出来的政绩,最难的时期是政策的选择。

 这个时代的官员,治理地方是离不开士绅的。原因也很简单,以县令为例,手底下一共才多少人?三五个公务员,外加三四十個临时工,就这么一个草台班子,治理一个县。

 要出政绩,无非是以下几种,兴教化,这个最容易,士绅为了自己的子弟肯定配合。

 收税,这个最难。百姓手里的粮食,要变成银子,还要收上来。指望一群一辈子都困在方圆百里地面上的百姓能配合你,那不是在做梦么?所以明朝很长一段时间收的实物税。天朝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官府收的都是实物税。

 这也就是一条鞭法令人诟病的关键所在。朝廷是方便了,百姓怎么办?

 实在不懂我的意思,重温一下《多收了三五斗》。

 朝廷省事,治理成本转嫁给底层。基层权利彻底拱手让给民间士绅、宗族。

 如果是个组织力和执行力很强的政府,这些都不是问题。万历年间的情况,可谓饮鸩解渴。暂时看着身体好转了,人也精神了,实际上亏空的更厉害了。

 治安、刑狱、道路、水利,这些东西从一个县令的角度看,对政绩的帮助不大。

 贾琏苦一苦士绅的做法,林如海是绝对没有勇气这么去做的。

 开什么玩笑,这种事情做出来,将来民间要编戏文骂你的。也许在郧阳地方上暂时没人信,过个一代人之后呢?全国范围内呢?真就是千秋骂名,不是谁都敢背的。古人重视身后名,能豁出去的人少之又少。

 明眼人并不嫉妒贾琏的升官速度,人家是真的豁出去了。

 提到治理地方,贾琏也很是无可奈何的表示:“没别的法子了,陛下催的急,老师头发都白了一半。我也只好拿士绅开刀了。估计我活着没问题,我要是没了,民间一定有人编戏文骂我,说我是贪官污吏,媚上奸臣。所以要先下手为强。”

 “哦,你打算怎么做?”林如海好奇的问一句,这便宜侄子,总能搞出一些新花样。

 “花钱养个戏班子,专门免费给民间百姓唱戏。戏文我亲自操刀,我就不信了,比宣传他们还能干的过我。对了,再养一群说书先生,让金庸新先生写新作,就叫《官场灾星》。”贾琏很是自信,要说宣传,他才是见识过“学新闻学的”。